不過,就算這樣,兩個人還是有可能吵架分手,這種例子不在少數。既然已經認可「因為他就是他」是美好的理由了,那麼,試著來分析看看,支持友情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似乎也很有意義。
雖然有人把稍微認識的人當成「朋友」,而以朋友人數之多,引以自豪,不過,還是應該把超越單純的認識,來思考朋友,才是常態。
支持友情的東西
支持友情的東西是什麼呢?
擁有直接實利的關係固然重要,但卻不能稱為友人關係。我覺得這和單純的「認識」也不同。雖然有人把稍微認識的人當成「朋友」,而以朋友人數之多,引以自豪,不過,還是應該把超越單純的認識,來思考朋友,才是常態。
在這裡,有支持兩個人關係的X,這X有直接的利害關係所無法說明的地方,這才是友情值得玩味的妙處。
友情是很難以說明的。
有人在被問到為什麼這個人是你的朋友時,只能回答「因為他就是他」,有這種想法。這確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與其說東道西,不如說我喜歡「他整個人」。把這當成朋友的說明,我覺得很了不起。
不過,就算這樣,兩個人還是有可能吵架分手,這種例子不在少數。既然已經認可「因為他就是他」是美好的理由了,那麼,試著來分析看看,支持友情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似乎也很有意義。
聰明人沒有朋友
「聰明人沒有朋友。」
這是日本的古老諺語。意思很容易了解。在這裡所謂的「聰明人」,也意味著所謂「工於算計的人」。並且可能也含有「批判眼光銳利的人」。這種人沒有朋友,一方面因為他本人覺得不需要朋友,再說其他的人也很難接近他。
以銳利的眼光看人的話,首先本來就沒有零缺點的人,這種人和一個人交往本來以為可能「有利」的,卻往往看到更多損失的地方,於是,對這種人來說,就不可能交到朋友了。
和這句諺語相對的是,朋友之間有一種傾向,往往會主動去做一些傻事,一些沒有任何益處(有時反而有損失)的事,也是很可以理解的。一起喝酒起鬨。去做一些浪費金錢、浪費時間、聰明人所無法忍受的事。這就是朋友。因此,做這一類行為,就成為友情的證明,或擁有確立友情「儀式」的意味。
或者,在日語中有「奉陪」的用語。朋友要去買東西或做和他興趣有關的事時,自己本來不太有興趣的,但卻「奉陪」一起去做。既沒有什麼趣味,當然也沒有利益。聰明人的話是不會做的「奉陪」舉動,支持了友情。
有時候,會脾氣爆發說出「我已經無法奉陪了!」朋友關係因此斷掉。也有人在反覆絕交、復交之間,連連說著「無法奉陪」,卻還繼續維持友情。
彼此認同
人很難一個人活著。孤獨很可怕。需要有人認同自己的存在,因此很難斷言人到底能夠維持多安定。
中學畢業後經過二十年、三十年後,大家開同學會。
這時候彼此往往以綽號稱呼。作家遠藤周作很巧妙地描寫了這樣的情景(『遊手好閒人間學』講談社文庫)。據說接近遠藤先生身邊時,就會聞到一股臭味,因此贏得「近身臭」的綽號。遠藤先生說,在這樣的聚會時,「因為彼此太了解對方以前的惡作劇和弱點了,所以不管現在,多麼逞強愛面子都沒有用」。換句話說,和在社會上一般為了被「承認」而公認必要的地位、財產、名譽等都沒有關係,同學間依然互相認同彼此的存在。
「青梅竹馬」的朋友,強的地方就在這裡。
和世間的評價、利害之類的沒關係,彼此「互相承認對方的存在」。
而且,為了確認這件事,每次見面都會談起以前的往事,這是特徵。從提起那時候我們做了那種事,幹了這種事開始,談到小學時候同班同學的各種回憶。有時喝茶吃點心,有時一面吃飯,一面喝酒,一面談到這些事情時,心裡覺得好溫暖。覺得朋友真好!換句話說,彼此一面互相確認共有的東西,一面互相承認彼此的存在。
「喂,我們怎麼老是在談過去的事情呢?」席間有人留意到了。
「來談一點有關未來的事情吧。」有人起勁地建議,但很少人附和。就算要談未來,可是要以那種事情承認存在價值時,卻發現會偏離彼此「共有」的東西。在同學會上,有人愛吹牛自己現在有多得意而惹人討厭,也是因為這個。
人活在社會上,不得不穿上適當的「衣服」。有時與其說衣服,不如說「鎧甲」。每個人各有各的地位和角色,必須採取適得其份的行動才行。但是,在朋友之間「脫下鎧甲」也沒問題。即使沒有鎧甲的保護,彼此還有共有的東西在支持,可以安心。讓你能夠充分放鬆,感覺很安慰。
但是,可能有人會說,這種互相舔傷口似的友情不會有什麼發展性。能不能,不要老是回顧過去,難道沒有展望未來的友情嗎?把「目的」和「理想」之類的帶進來,當成共有的東西,怎麼樣?這種情況,屬於放眼未來。
可是,這種情況,稱為伙伴或同志比較適當,不一定要叫做朋友。
為什麼呢?
確實也有目的和理想相同的朋友,不過,有時候很難稱為朋友。
因為,如果以目的和理想優先的話,就會加進以這為基準的評價來。如果違背目的和理想,或不夠賣力,就有可能會被伙伴排斥。這樣就不能稱為「我喜歡他整個人」了。
如果支持友情的彼此共有的東西,不是目的和理想的話,那麼我會想說是「活著」本身。好像想說「你還活著啊?我也是。」的感覺。「你我都活著,真好!」彼此會有這種同感。這麼一來,眼光可能會往未來看。但並沒有必要在一起共同工作。
朋友間的距離
學生到諮詢室來,感嘆說「沒有朋友」或「被朋友背叛」了。這有一些典型的例子。
交到新朋友,快速地親密起來。談得很投緣,做什麼都一起行動。朋友暫時回家鄉去,覺得很寂寞於是打電話去時,竟說生病了。立刻趕去探病,朋友也很高興,就叫他晚上住下來,兩個人談得很開心,忘了生病的事。已經是這種關係的朋友了,然而當一方提出想借一本書時,對方卻拒絕說「那本書,已經借給××了。」一瞬間,感覺「像發出聲音裂開似的,友情這麼破裂了」。絕交!事情竟然演變到這個地步。
何必這麼衝動呢?稍微等一等不好嗎?
對方也有苦衷,然而多說也沒有用。他對朋友的要求,只允許「一心同體」。沒有商量的餘地。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
一方面已經像一心同體的兩個人,可是當朋友請求他幫個忙時,卻不假思索地斷然拒絕,友好關係因此破裂。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變得如此冷淡。
這是因為,人雖然可能成為像是「一心同體」,然而很遺憾,事實上並不是任何時候都能做到「一心同體」的。也可以說或許一時可能做到,卻不見得經常都辦得到。人畢竟是一個一個各自不同的個體。
話雖這麼說,但原本不同的人能經驗到「一心同體」的事,還是很難得的。碰面的時候,在開口說什麼之前,就能知道對方正在悲傷正在難過,一切事情都感覺像「自己的事」那樣。有過這種經驗的人,一定深深感到友情的可貴。但是,終究會發現,無論如何,對方還是和自己不一樣的存在。這時候的失望、憤怒,真的很大。
前面所舉的例子,就是沒有留意到這種人際關係的特徵,而急速接近、急速破裂的典型。可能因為從小,太沒有人際關係的經驗,所導致的失敗。但最近常常可以看到年輕人中有這種類型,我想可能因為,從小時候開始,就被要求努力「用功讀書」,在人生學習方面卻疏忽了,也是很大的因素。
有人並不這麼單純,而是能力相當高,人格發展相當成熟的人,卻也同樣體驗到一心同體後的破局。這可以想像到一個原因,就是隨著關係加深之後,心靈方面也和那深層產生關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心的深層都是黑暗的世界。在那裡,有各種禁忌的心理作用在運作著。所謂關係加深,也就意味著逐漸探知那個人的陰影世界。在這裡,善惡的判斷開始變得曖昧不明,或相反的感情開始糾纏不清,於是產生不可解的情況。
例如,白洲正子在『現在為何是青山二郎』(新潮社)中,圍繞著青山二郎,描寫小林秀雄、大岡昇平等之間的「友情」,實在非常不簡單。他們的激烈感情,時而共鳴,時而衝突,然而最後終於面臨破裂的結局。
例如,在朋友的聚會中,青山二郎和小林秀雄連袂出席。「喂,小林,你的文章不行啦。跟每次在這裡所說的不一樣。你每次喝了酒就發作,例如說到看梵谷的畫有多高興吧。你說的比寫出來的要有趣多了,生動多了。寫成文章時卻沒這麼生動。」對青山以這種調調繼續說的話,小林秀雄剛開始還「乖乖的回答,卻失去了平常的氣勢。因為,其實說得還真對,沒有反駁的餘地,小林於是沉默下來。」她說「我看到小林幾次眼淚都湧上來了。只有青山兄,有辦法讓小林哭出來。」
白洲正子對兩個人的友情,以「正因為友情是高尚的,所以最後不得不絕裂」的表現來描述,可見友情的加深這回事,其實伴隨著可怕的危險。
關於這點,阿拉伯有這樣的諺語。
「心情在一起,但住的帳蓬要分開。」(曾野綾子『阿拉伯格言』新潮新書)。意思是朋友即使情投意合,但住處還是分開比較好。這是相當聰明的說法。任何人太接近了都反而很難相處。朋友之間也有必要考慮到適度保持「距離」的方法。
那麼,一起住宿舍的情況又如何?家人之間是不是也有友情關係?
這點,從「帳蓬要分開」的字義來思考可能會不明白。不過住在同一個屋頂下的人,以「心的住處」來理解的話,就明白有時候不妨分開一下。只要想到,就給對方一點心的「距離」並不是不可能。
保持距離的方法之一,有所謂「儀式」這件事。關於儀式我想談詳細一點,不過在這裡就暫且以所謂「親近中也有禮儀」的說法來表示,指的是為了避免產生「太黏的關係」,朋友之間,有時候也需要儀式和禮儀。
體貼心
隨著和朋友關係的加深,儘管彼此逐漸開始看清對方心中的陰影部分之後,為了繼續維持友情關係,這時就需要有「體貼心」才行。
漸漸知道朋友的缺點,有時候甚至可能是惡劣的行為。你不可能去肯定,但是在責難之前,首先要試著去接近和理解有這種事情的人,內心的痛苦和悲哀。在共有這種心情之後,再一起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在從外界旁觀、批判、責備之前,要先走進去內側一起站在朋友旁邊分擔感情上的痛苦,以溫柔體貼支持友情。
這溫柔體貼是從哪裡來的?
說得乾脆一點,是從人會死的自覺而來的吧。
不管怎麼說,他會死,自己也會死。這是絕對確實的事情。人生太多不可預測的事情,未來到底會發生什麼也完全不可知,只有人會死是確實的。這件事,自己有多確實地自覺是很重要的。當感覺到彼此都會死時,才能超越善惡、貧富、長短等,世間的各種評價,對共同活在這個世間共度一段短暫時光的人,自然能產生溫柔體貼的心。
在這層意義上,深厚的友情會逐漸接近宗教式的感情。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讀到美好友情的故事時,總會有崇高的感動。甚至油然生出如果為了友情的話,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拋棄的心情。於是產生所謂「刎頸之交」的說法。這是中國的故事,表示如果為了朋友,必要時自己不惜被砍頭,所用的表現法。
其實,也有人因為實際利益而結交,卻為了隱藏動機而故意說「我們是刎頸之交」,所以人真是難以斷定。
雖說是「刎頸之交」,其實自己卻從來沒有經驗過為對方拋棄生命的友情。雖說「體貼」支持友情,但像前章所述的,像古根畢爾的祖父說的那樣,「半夜十二點朋友開車來,後車廂裡裝著一個屍體,問你該怎麼辦時,你會二話不說地幫他想辦法。」可能有人會說,我沒有這種「體貼」。不如說,這種人還比較多。能大言不慚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宣示「刎頸之交」的人,可能是一些缺乏反省心的人。
關於這點前述古根畢爾說得很有趣。他引用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名言,顯示友情的可貴,提出「真誠」和「體貼」之後,還述說這是照亮友情前途的兩顆星。換句話說,在思考友情、提示方向時,這是必要的東西,只是人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地步。
這是很有啟示性的話。我們有必要思考支持友情的東西,和真正的友情。
但我們卻忘了,從其中所產生的理想是「照亮前途的星星」,一想到到達目標和目的地時,對於自己的友情,或對朋友,是不是動不動就生氣或嘆息呢?然而,我認為說不需要理想的人,卻看不清自己的立場和方向正在混亂中。
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照亮自己友情的「星星」該有多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