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的男孩,受傷的男人──與伴侶同行療癒之路》
張老師月刊
從童年受虐創傷中療癒
文/陳麗如
近來因媒體的大肆報導,兒童虐待的議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特別是年紀幼小或受虐致死的案件,更能激起一般人對於孩子處境的憐憫,以及對施虐者的憤怒。兒盟從事家庭服務工作多年,輔導過不少被照顧不善的孩子,也服務過許多功能低落、甚至有施暴行為的家長,受苦的孩子與不適任的父母親原本應是對立的雙方,但從文獻與實務經驗上卻發現,這些不適任的家長,很多在童年時期也有過受虐或被不當對待的經驗,如同作者在書中所言,許多成年人遭遇生活適應、親密關係的難題,常常源自於童年受虐創傷的遺毒,這樣的關聯性,讓我們在看待這兩個族群時,有了不同的眼光與詮釋。
兒童遭受虐待對於孩子成長歷程會造成哪些傷害,作者在書裡有非常詳盡的說明,除了身體上有形的傷痕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傷害,而這種無形的傷痕,其影響性卻是更加深遠。
有些受虐的孩子很幸運地被發現,因此有機會脫離受虐的環境,甚至有機會透過心理諮商、治療來療傷止痛,這些協助降低了創傷經驗對於成長歷程的殺傷力,但我們也相信,有更多的兒虐黑數,他們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各個階層的家庭裡,基於某些因素,他們沒能獲得外界的關注與幫助。
這些孩子毫無選擇地在不友善的環境裡成長,心理因此長期累積了不少的傷疤,即使後來長大成人,他們並沒有因此變得較有能力去消化那些童年創傷,於是童年的痛苦經驗持續折磨成年後的靈魂。有些人因而人際關係疏離、嗑藥酗酒、性情暴戾、兩性關係混亂……等,這些帶著童年包袱的成年人常隱身在你我周遭,可能是我們的同事、朋友、甚至親密伴侶。
童年受虐的餘毒所衍生的行為與症狀,不僅傷害當事人自己,也同樣傷害著身邊愛他們的人,特別是在親密關係裡,這些行為、症狀就像一個大漩渦,身邊的人經常莫名奇妙地被捲入泥沼中,進退兩難、痛苦不堪。
如果您目前身陷這種混亂的處境中,這本書將可以提供您幾個面向的協助。
首先,作者透過他的臨床案例,具體說明哪些症狀有可能是童年受虐所致,這些資訊可以幫助你理解你的伴侶表面行為下的心理狀態,以及其形成的脈絡,而了解對方絕對是解決問題的基礎;
其次,在了解你的伴侶之後,作者也根據實務經驗,提供具體的建議,教導你可以用何種有助益的態度、技巧去陪伴、支持伴侶,以協助他跨越童年受虐的創傷經驗;
最後,也是我認為相當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我認識,雖然伴侶的受虐經驗影響了你們的互動模式,但你自己的狀態與個人議題也同樣會牽動彼此親密關係的形式,認清自己的狀態,將有助於你為自己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也能幫助你與對方維持一道安全的界限,而不至於讓自己陷入飛蛾撲火的險境裡。
(本文為《受虐的男孩,受傷的男人──與伴侶同行療癒之路》一書序,張老師文化公司2008年8月出版;作者為兒童福利聯盟副執行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