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是我在出生前計畫了這場經歷,那究竟是為了什麼?藉由了解出生前計畫,你將明白靈魂要教你的事!

image

作者: 羅伯特.舒華茲
原文作者:Robert Schwartz
譯者:張國儀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13/03/2  

為什麼我們要在出生前為自己的人生計劃某些人生經歷——包括困境呢?

我們的人生經歷並非由我們的出生前計劃所決定,而是由我們“如何回應”這個計劃來決定。我們的回應創造了我們的經歷,並帶來可能的療愈。

靈性覺醒的意思是你對自己的靈魂、你更高的自我、你的神性本質有更多的覺知。意思是,你了解到你不僅僅是你的肉身和現有的人格。你發現到有個比實體世界更高的向度存在,而你感覺自己受到這個向度的指引。

平衡因果VS.化解因果

因果有時會被認為是一種“欠債”,其實它是缺乏經歷平衡的結果。舉例來說,你有個肢障的孩子,決定用一生來好好照顧並愛護他,然而在這世結束後,你或孩子,甚至是你們兩人,可能會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太平衡。在靈魂的層次上,你會想要找個方法來處理這世的不平衡,因而你們一起再計劃另一次轉世,互換彼此的角色。你選擇成為一位肢障的孩子,並要求前世的孩子來當父親或母親。

靈魂感受到的因果平衡,並非對另一個靈魂做些什麼,而是藉由體驗之前所沒有經歷到的而獲得。例如,你前世小孩的靈魂會在經歷過照顧他人的體驗後,取得因果的平衡,而你的靈魂同樣也會在體驗過接受他人的照顧之後,得到平衡。如果你是在前世拋棄了這個孩子,道理也是一樣。雖然你很可能會選擇在來世“彌補”你前世的孩子,然而這樣做並不會產生因果的平衡,反而是你親身去體驗被父母拋棄的體驗,平衡的感受才會產生。

當我們談到這個主題時,約書亞說:“仔細聽好,因果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樣,並非只要你對他人好,一切就能一筆勾消。人不能靠著施恩於他人來平衡因果,而是要靠親身去體驗他人的經歷。”

“平衡因果”和“化解因果”也是兩件不同的事。當靈魂經歷了某一件事件的所有面向,因果就平衡了。但要化解因果,就必須徹底解決引發不平衡狀況背後的原因。比方說前世你一直認為宇宙間的資源是有限、不夠所有人使用的,而這個信念在你心中創造了極大的恐懼,大到讓你最後選擇去偷竊鄰居的食物。等到那世結束,你回顧時很想平衡那段因果關係,便計劃讓自己在來世遭受某些物質上的損失,也決定要帶著恐懼的能量和虛妄的信念再次回到肉身中,目的就是要療愈恐懼和虛妄的信念。

你為來世所計劃的體驗會平衡這份因果,卻不一定能處理你的恐懼或虛妄的信念。如果放著不管,這份恐懼和虛妄信念很可能會促使你做出其他行為,因而產出更多的因果。原始的因果只能在這深藏的恐懼與虛妄信念獲得療癒後,才能完全消弭。你會在靈魂的層次上覺察到這個事實,所以你可能會計劃在下次轉世時,讓自己去體驗貧窮或經濟困窘的狀況,這不是對你在前世偷竊所做的懲罰,而是反映出你需要療癒的部分何在。儘管我們都不喜歡痛苦,也討厭折磨,但這卻是非常有效的療愈機制,即便我們根本不知道療愈會在何時、以什麼方式出現。然而,若我們能對“療愈”有覺知,也許就懂得學習痛苦背後的課題,而不必吃那麼多苦,就得到所需要的療愈。

有次約書亞形容因果是“對自身和世界的虛妄認知…… 因果信仰的是恐懼和彼此分離。”我相信,在這個人類進化的關鍵時刻,我們正在回歸到合一的意識狀態中,在那樣的意識狀態裡,我們的恐懼和自以為的分隔,也會慢慢被療愈。這樣的療愈可能會來得非常迅速,甚至在一瞬間就發生。約書亞是這麼說的:

因果的化解很可能在一瞬間就完成了,只要靈魂了解到自己真實的本質為何:純粹的的神性、完整的靈性。這樣的理解將讓人從內心深處湧現平靜。當靈魂能夠確實掌握住這個洞見時,就很容易能從因果的禁錮中釋放自己。

《聖經》中有個故事,講的是我身旁另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罪犯。他因我釋出的憐憫能量而深受感召,也因為他在死亡過程徹底臣服,我告訴他:“今天你將與我一同進入天堂。”在那一刻,一切因果得到完全的消弭,這樣的覺醒在他接下來的轉世中將緊緊跟隨。

這裡有個關於二元性(生活在三次元世界)的矛盾。愈沉重的因果能帶來愈大的啟發,而徹底挖掘過自身黑暗面、並肩負沉重因果的靈魂,可能成為最了不起、最有同理心的指導人。他們可能花了非常長的時間才讓自己獲得自由,但他們會告訴你,困難的不是他們經歷過多少磨難,而是去看清這些磨難並不真實,是因為自己相信恐懼和分離,才會產生這些痛苦,其實每個人打從一開始就是自由的。

透過承受痛苦磨難來化解因果並不困難,困難的是打破深植人心、迷惑人性的那個幻象。關鍵就在於你得覺醒,明白自己真正是誰(靈魂),並且記得神無條件地愛著你、你是自由的,然後放下此刻。這很難懂嗎?你一定會這樣覺得吧。

這本書希望幫助你記起你是誰:你是那個浩瀚、聰慧、充滿愛、無所不能、永恆且神聖的本體,而且是你計劃了自己的人生。一旦你愈能想起自己是誰,你就更能清楚地看見,你可以平衡並化解因果,用你需要的方式獲得你需要的療愈。你是自己所有人生體驗的偉大創造者,這些體驗包括你在出生前所計劃的人生挑戰,以及你在此刻和每一個當下所創造出的療愈。

療愈殘留未解的能量

我們也同樣計劃了人生挑戰及其他經歷,來療愈我們意識中各種與因果無關的能量與面向。

我們的人生計劃設計好要療愈某種前世殘留未解的能量,其中包括了批判(對自己或他人)、指責(對自己或他人)、憤怒、愧疚,以及其他許多負面情緒。如果在生命結束後我們的意識中依然保有這些情緒,它們就會在靈魂中遺留下殘跡,然後我們的靈魂就會想辦法來改變這些情緒,藉由計劃出能反映這些情緒(有些時候則是讓自己完全浸淫在這些情緒之中)的人生體驗,好讓我們有機會去處理。

為他人服務

在靈魂層次上,想為他人服務是計劃某種人生體驗的主要動機。這種渴望是“合一”意識的自然體現,而合一正是我們存在非肉身家園時的自然狀態。所謂的“合一”,是指宇宙間其實只有一種本體。你、我及其他所有人,都是這個“一”的個別呈現。正因為如此,“為他人服務”這個說法,其實應該是“為看起來是他人的人服務”。

這麼說好了,在靈魂層次的你和我共同計劃一場人生經歷。在這個“合一”的意識狀態中,你知道我其實就是你。這個認知並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你真正“體認”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那麼,很自然的,你就會想要為我服務。反過來說,既然我也體認到你就是我,當然我一會想要為你服務。

為他人服務是達到靈性進化的快速道路。當你付出,你同時也獲得。當你教導,你同時也習得。一個常見的錯誤是(其實沒有錯誤這回事,一切經歷都是要讓人學習):在追求靈性成長時太過專注於個人自身的成長,而這種成長與他人服務無關。過度專注在個人自身,即便這樣的專注是為了靈性的成長,都有可能反過來減緩一個人進化的速度。當我們轉世到肉身之中後,通常都會忘記這個事實,但我們的靈魂卻很清楚。因此我們會計劃為他人服務,只為了促進那個我們皆為其中一份子的“一體”的進化與擴展。

“服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可以視服務為一種慈悲的舉動。我們最常見到透過慈悲來服務的角色,就是養育子女的父母。不過不可否認,有時候最負面的角色也是我們在出生前先計劃好的。的確,在人生中帶給我們最多的挑戰的人,可能是遵從我們的指示才這麼做的。

然而,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負面角色的人,不一定全部都是因為我們的請求而這麼做。舉例來說,在這本書“強姦”那一章裡,你會看到一個強姦犯的較高靈魂意識,允許他靈魂的較低意識去計劃一場強奸的經歷,這麼一來,那個較低或較黑暗的靈魂意識才有機會療愈它的憤怒。而這個被強奸的女子,儘管沒有要求這樣的經歷,但她在出生前就知道這很有可能發生。她的靈魂同意了這樣的計劃,而我會在那一章裡探索其中的原因。

靈魂的三個層次與療愈虛妄的信念

就我個人的理解,我以為身為靈魂的我們就是愛。而約書亞為我理清了這個困惑,祂解釋:“靈魂同時是愛,也是非愛。靈魂是正在體驗人生的你,而透過這些體驗,它從非愛轉變為愛。”

靈魂有三個“層次”:神性、靈性及肉身人格。我們的核心本質是神性的自己,有些人會直接稱之為大靈、神或我即存在。這部分的靈魂是全智全愛的,而這也是天堂的模樣:永存不朽、合一、一切如是。

靈性則屬於修煉中的國度,這是我們二元性中的一元。靈性會透過經驗而成長,它可能會犯下我們所認為的錯誤,也可能會忘記自己內在與神的連結,並感覺到自己與愛之間失去了關聯;但正是這份愛創造了靈魂,而靈魂也因為愛才能成長。

每一次轉世中的肉身人格,都是靈性這個光、強大能量的一種展現。人格是由靈性的啟發而生,靈性則透過人格的經歷而獲得學習,特別是人格所體驗到的各種情感、感受。有許多療愈能在我們轉世之間、回歸天家時產生,而我們也的確在那兒獲得了療愈,但有些療愈卻只能透過以肉身去克服困境而產生。在非肉身的國度中,我們擁有高深豐富的知識,但在人世的生活卻能帶給我們絕佳的機會,將這些只是轉化成為真正有所感的體驗。這就是擁有智慧和成為智慧本身之間的差別。

靈性比肉身人格懂得多,但這並不代表靈性就一定等同於神性。靈性是多維向度的,它能夠在不同的向度中現身,或同時轉世到不同的肉身中。我們每個人在這一世中所產生的療愈,也能療愈其他同樣由靈性所創造的肉身人格,而他們的療愈也能夠療愈我們。在“精神疾病”那一章中,你會看到米凱拉在出生前就同意要讓自己經歷多種精神重症,如此一來她才能夠療愈自己,而且藉此也可以療愈她靈性的不同轉世肉身。

問題來了:為什麼神或上帝允許精神疾病或其他苦難發生呢?答案之一是:神本身是不設限的。若神不允許靈性去計劃轉世並體驗某種經歷,那麼神就變成是有所限制的了,而這與神的天生本質完全相反。因此神同意靈魂可以去經歷各種形式的無知、恐懼,甚至是邪惡。

當靈性在做轉世到人間的計劃時,是同時由知與無知、愛與恐懼所創造出來的。其中的無知包括虛妄的信念,最常見的像是:“我不值得”“我很渺小”“我孤苦無依”“愛讓人很痛苦”“人生沒有什麼東西是可靠的”“活著就是受苦”等等。靈魂會依據信念來吸引各種人生情境。隨著時間,世界會將信念反射給人格,慢慢的他們就會開始在意識上有所覺醒。當人格了解到信念所​​具備的創造力,以及外在世界不過是人內在世界的反映之後,他就會開始去療愈這些虛妄的信念。

這麼做需要的不只是動機和覺醒,也必須要有理解到虛妄信念並不真實的經歷。如果我們能以自己很值得、愛很安全、生命充滿歡愉的態度來處世,就比較能創造出這種正面的經歷。隨著時間流逝、反復經歷這些正面的體驗,虛妄的信念最終將被轉化。最重要的是,我們無法藉由強迫自己以不同的想法來看事情而改變虛妄的信念;虛妄的信念會在我們的感受改變時改變,而且也只有當我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時,才辦得到。你能不能感覺到自己很值得、充滿力量,而且一點都不孤單呢?你能不能感覺到生命的喜悅和可靠?想真正得到釋放,一定要先從感受的層面來處理你的信念,而這可能是一輩子的工作。

如果外在的世界是我們內在信念的反射,而我們就此反复地重演這類經歷,甚至一輩子都在累積信念的證據,那我們要如何療愈虛妄的信念呢?我們必須了解,會受苦的,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編造出來的故事深信不疑。舉例來說,你的情人離開你,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如果你對這件事的反應是“永遠都不會有人再愛我了”,或是“我永遠都不可能得到幸福了”,你就創造出了一個讓自己痛苦不堪的故事。在大腦創造出這個故事前的那一秒鐘,你其實擁有約書亞提到的所謂“抉擇時刻”。就在那一刻,你選擇了要如何去回應這起外在事件。你的內在有個地方專門負責做回應。當你意識到這個地方的存在,你就同時開始覺察到自己真正是誰:你並非受害者,而是個強而有力的創造者。就在這覺醒之時,療愈便開始了。

靈魂利用困境和苦難來製造“需要做選擇的情境”。如果你從未經歷過任何困境或苦難,如果你身旁總是圍繞著善良慈愛的人們與平靜祥和的情境,那麼你根本沒有做選擇的需要。你這個肉身人格會過得很快樂,但這樣一來你就失去了向內心探尋、憶起自己真正身份的動機。你那渴望著能夠處理好未癒能量的靈魂,會覺得少了些什麼,也會因為殘存、未處理​​的虛妄信念而困惑不已。你的靈魂希望能從內心進行療愈,而既然你是靈魂延伸出去的肉身形體,就代表你是靈魂的一部分,因此你能將療愈帶給靈魂。

如果你的靈魂有未受療癒的部分,你也不需要在療愈完成前持續受苦。正如潘蜜拉所說:“成長的過程並非是線性的。擁有大量負面情境的人生也可以被轉換成平靜祥和的人生,這使得靈魂有能力從創傷經歷中復原,並專注在自己的其他面向上。靈魂並不會被強迫去選擇不好的情境,直到它發現自己有這個需要。雖然看起來好像不是這樣,但最終,你的靈魂還是希望你能療愈到全身心都沉浸在喜悅中的程度。”



對比讓學習更深刻

我們透過對比而學習,對比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是誰,也能讓我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而我們要透過情感和感受,才能成長和學習。如果我們能夠完全遺忘人世間的經歷不過是一場安排好的舞台劇(一部自編自導的戲劇),那麼這些情感和感受就會更加強烈。當我們相信人世間的這一遭完全是真實的,那麼其中的風險賭注感覺就會更高,而我們的情感也會更形強烈。如果我們能夠好用充滿愛的方式去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且學習如何處理,人生經歷的強度將能能夠加速我們的進化。

對比在反面學習的計劃中更是格外明顯。

在這類的出生前計劃中,靈魂會特別規劃出與它想要學習的事物剛好相反的情境。反面學習計劃中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及變化。最常見的計劃是讓想要學習合一意識的靈魂,轉世到一個與其他家庭成員明顯不同的家庭裡。這會讓她與家庭成員之間產生摩擦,甚至遭到排斥,因而讓他感覺到自己孤立無援的感受促使他向內尋求,而隨著時間,他會進入一種感覺並知曉內在的狀態。當他感覺到自身內在的神聖性,也就能感知道每個人內在的神聖性。他始終明白神充滿於一切存有之中,而祂就是一切存在的核心本質。這份覺醒是合一意識的曙光,而合一意識正是現下人類快速前進的目標。

人生挑戰讓自己和靈魂都更豐盛

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我要吃這麼多的苦,才能讓我的靈魂進化和療愈?”這個問題很合理,也很自然,答案是:人生挑戰於你、於你的肉身人格和你的靈魂,都大大有益。

知名的靈學導師、療癒者和通靈者費藍德(John Friedlander)會以下面這個例子來討論這個問題。假設常年以來,或者是在許多份不同的工作中,你都得和一些很難搞的人共事,你對於和這些人一起工作深感厭倦並壓力沉重。有時你會覺得這已經超過你所能負荷的了,所以你經常會幻想自己中了樂透,這樣一來你就可以退休,而且就像你跟朋友說的:“再也不用跟這些混蛋一起工作了。”

若你的出生前計劃是要學習善良與寬厚,那麼你中樂透的夢想如果實現,那就很難達成你的學習目的了。你要學習的生命課題主導了你氣場的能量,而正是這股能量創造了你的經歷。因為人的小我心智並不了解“和混蛋一起工作”與學習善良和寬厚之間的關係,所以你可能會覺得你的人生境遇很不公平,甚至很嚴峻。但是,當你漸漸培養出善良與寬厚的心,你會深深豐富了自己及靈魂。

你和靈魂之間締結了一份美好、意義深遠,並且互利互惠的伙伴關係。

出生前計劃的擬定過程

當你結束了在人世的生命歷程後,你就會回歸到你的靈魂之中。在這句話裡“回歸”這個說法有誤導之嫌,因為你與你的靈魂從來沒有分開過。然後,你的意識會融入你的靈魂之中,使之更為完整。你的靈魂會因為你帶回來的一切,而更加豐富。

最後,你的靈魂會開始渴望另一個新的肉身生命和新的人格產生。到了你可以再次投胎轉世時,你的能量開始形塑(組成核心本質)你的新人格,而這就是你在來世將成為的人。這個人格是全新的。你在來世成為的人,和現在的你完全不一樣,就像今世的你和前世的你也完全不同。產生這個新人格的過程,是一場神聖的誕生,它並非由你的靈魂獨立完成,而是靈魂與神攜手共同創造的。

到了某個時間點,希望擁有新轉世的念頭愈來愈強,這時就會出現一個計劃小組,而你的出生前計劃就是在這裡打造出來的。在這個階段中,你會接收到多位指導靈的意見,祂們會向你解釋接下來這一世的人生目的和挑戰。你可以表達你所有的感受、疑慮和疑問。如果你對這份計劃中的任何一部分感到不安,你的指導靈和靈魂都會對你伸出援手,用愛與同理心來給你安慰。你擁有自由意志,所以這份生命藍圖一定要在你同意之後才能成立。即便你可以反對,甚至說不,但因為你感受到你的靈魂和指導靈那深沉的善意和智慧,所以你很有可能會同意進行這份計劃。你的靈魂很感激你即將在接下來的人生中所做的一切。你的靈魂和指導靈都對你展現的勇氣致以最高的敬意。

神與你的靈魂一起打造這份計劃時,靠的是直覺而不是邏輯。你的靈魂很清楚有哪些地方需要努力,並且渴望能夠親身去經歷那些領域。而神回應這份渴望的方式,就是提出各種出生前計劃,供你的靈魂選擇。你的靈魂接收並消化這些選項,就像你在看電影熒幕時一樣。整個計劃過程很難以線性的時間來計算,長度也因個別靈魂而異。

自由意志的選擇

自由意志與出生前計劃一同織就了一張豐富而錯綜複雜的畫面,要了解它們如何協力發揮作用,就讓我們用例子說明吧:喬治這個靈魂經歷過許多世人生,每次他都做好了出生前計劃,卻都在進入肉身生活之後,因為別人的期待而改變了他的計劃。在每一次轉世結束後都會進行的人生回顧中,喬治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便下定決心要對此進行療愈。因此他的靈魂計劃好,要把與他人唱反調的能量帶入肉身之中。

在喬治的靈魂小組(一群大致進化到同樣階段,並經常一起投胎轉世,互相扮演對方生命中重要角色的靈魂)中有個靈魂叫莎莉,和喬治剛好完全相反。她在肉身時總是習慣指揮別人該怎麼做,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在做人生回顧時,莉莎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便下定決心要對此進行療愈。所以她的靈魂計劃,要把控制他人的能量帶入肉身之中。

於是,知道莎莉計劃的喬治,來到莎莉的面前跟她說:“我知道你要把控制他人的能量帶入肉身,目的是要療愈這個傾向。而我則是要把跟別人唱反調的能量帶入肉身,也是為了要療愈。何不讓我們在我三十歲那年結婚,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很可能是會一段驚濤駭浪的婚姻,但是我們希望的是我能從中學會為自己挺身而出,而你能夠學會尊重他人的想法。因為看見了這個計劃中的大智慧及可能的靈性成長,莎莉非常高興地同意了。一般說來,即便計劃了挑戰性很高的困境,靈魂之間都會有種合作無間的歡欣感。

假設喬治二十五歲時找了份工作,這份工作的雇主非常冷酷無情,對待他完全沒有一絲尊重和善意。而喬治鼓起了勇氣為自己發聲,他告訴老闆:“夠了,你不能再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如果你想要我繼續留在這里工作,你就得尊重我,而且要表達出你的善意。”在那一刻,喬治為自己挺身而出,而他的振動頻率因此有了大幅的增加。若他能持續維持這樣的振動頻率直到三十歲,而如果莎莉沒有達到類似的振動頻率,那麼根據吸引力法則,這時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喬治和莎莉根本不會相遇;二是他們相遇了,卻對彼此完全沒感覺。而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計劃好的婚姻根本不會發生,因為各自不同的振動頻率讓他們無法在一起。莎莉的靈魂會遇到另一位夥伴,他將提供莎莉學習的機會。

這個例子描繪了出生前計劃和自由意志如何以最隱微的方式互相牽引:喬治運用他的自由意志來學習他計劃好的課題,因而不再需要去經歷一段滿佈荊棘的婚姻。

不再透過受苦而學習的新人類

雖然人生挑戰能夠為人格和靈魂帶來大幅的成長,但是,成長並不一定要吃苦。身為人類,我們完全能夠自由地去探索我們的意識,並運用我們的創造力。數千年來,我們所做的決定有愈來愈多是基於恐懼和彼此分離。現在,這個決策過程開始有了改變,因為有愈來愈多人開始用愛和同理心來下決定。人類正在靈性成熟的進化頂端。約書亞如是說:

雖然透過對極端狀況來進行探索是個實際可行的過程,但現在是時候創造一種新平衡,並且超脫透過受苦來學習的方式了。受苦是種覺醒的方式,但這並不代表大家不能去找其他更愉快的學習方式。我們不批判苦難或負面情況,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盡一切力量來幫助你們跳脫。

人類已經開始進化,比過去更清楚認知到所有生命背後的一體。人類現在已經能夠打破恐懼與彼此分離的假象,開始擁抱他們真實的天命:成為通往新世界的靈感與門戶,這個新世界是許多不同本體共享的家園,在那兒,一切和平共存,歡欣並充滿了創造力。

新人類將能跳脫“藉由受苦來學習”的框架。不再受到恐懼的牽制後,我們會發現,好奇心、創造力與愛將成為我們成長與學習的動機。當恐懼消散而我們感到比過去安全時,我們會更加沉浸在與生俱來對彼此的好奇心中,我們會捨棄不必要的界限,允許自己去感受他人所感,以深沉的同理心與他們連結。當我們感到能夠自由並安全地呈現自我、分享自身的豐富與多樣時,創造力將會成為我們更大的動機。愛將能夠用目前我們還無法允許自己去想像的方式,來拓展人類的意識。

擁抱遠大於戰勝

抗拒人生及其所帶來的挑戰的人,通常會擺出這種姿態:“我一定會打敗它。”如果你對宇宙發出你要戰勝某件事的號令,你只會讓宇宙為你送來更多你不想要的東西。

當你排除掉“戰勝”(或其他同樣頻率的“打擊”“搏鬥”“征服”等)的能量,宇宙就會像音叉一樣感受到了你的放下,這時它將謙卑服從地為你服務。無論你是不是有意識地刻意這麼做,宇宙都會讓你身旁環繞著與你共鳴的頻率振動。

當你想著“我要打敗它”,你身體裡的細胞也會回應你,將自己從原本健康的狀態變成不舒服的狀態,任何形式的療愈都會被你擊退,完全不在你的選項之列了。想要打敗某件事的能量所帶有的緊繃感,可能也會出現在你人生的其他領域中,像是財富、人際關係或私人領域的狀況。

假設你戰勝了癌症,但其實就算癌症痊癒了,也不是因為戰勝的能量,反而可以說儘管有這股能量,它還是被治好了。儘管你的意識頭腦可能認為你身處一場與癌症對決的戰役之中,但你的想法、語言和行動產生的能量有種有時,它們會比“戰勝”更高頻率的振動產生共鳴。

數千年來,全世界的人都因為試圖要打敗某個人生困境的挑戰,而在不知不覺間將衝突傾軋帶入了他們的人生之中。和平、歡欣、豐盛、療愈,以及其他所有祝福,都不是宇宙用“戰勝”任何東西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反而是用擁抱一切事物的態度所創造的。

為什麼要問“為什麼?

當你問“為什麼”某件事會發生或正在發生,這時你會產生一股強大的能量,將你尋求的答案吸引到你身邊來。無論你的意識頭腦是否覺察到答案,這股透過發問為什麼而被吸引來到你身邊的能量,都具有非常深厚的療愈效用。我並不是要你執著地不斷問為什麼,反而是要在你問了為什麼之後,就放手把問題交由宇宙去處理,而往往最大、最重要的療愈就會在此時出現。當你問為什麼,宇宙就會回應,雖然不是一定是用你能夠覺察的方式,或是在你希望它出現的時間裡。

若說發掘人生中重大事件背後的深層意義,對我們來說大有助益,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在投胎進入肉身時,就牢牢記住我們的出生前計劃呢?這有幾個原因。正如前面提到過,少了我們對“另一個世界”的記憶,能夠讓我們在人世的一切感覺起來更加真實,而這樣的認知會讓我們去體驗各種強烈的情感,而透過這些情感,我們能在肉身裡學到更多。此外,如果我們帶著對出生起計劃完整的記憶來到人世,這就像是在參加翻書考試一樣:當答案能藉由某些方式提供給我們時,我們可以學到的東西就少了;當你兩手空空進入試場,靠著自己去搜索、探求並整合出答案,這時才會出現最大的學習效果,而這就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同樣的,發現我們想要問的問題並找到答案,也是這趟旅程中非常有價值的一部分。若我們早就知道答案是什麼,我們根本不會去尋找題目。

發問為什麼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讓我們的頭腦去搞懂我們完整的出生前計劃是什麼,而是要督促你臣服於你的心。當你聽見心的呼喚,你就已經在實踐出生前計劃了,即便你的頭腦完全不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計劃。

受害者意識

此刻在我們的星球上,重大的意識轉換正在發生。這樣的轉換完全仰賴肉身中的我們提過自身的振動頻率,也就是說,我們只要做一個充滿愛的人就行了。當我們提高我們的振動頻率,地球也會跟著提高振動頻率。非肉身國度中的指導靈、天使、至親好友及其他存有,都能夠對我們傳送愛、智慧、光和靈感,但我們一定要能夠接收這些禮物並將之具體化,因為這些深愛我們的非肉國度存有無法替我們轉換人類意識。

受害者意識,也就是認為自己遭受某人、某次經歷或整個人生迫害的想法,是非常低頻量的振動。當我們了解自己是所有經歷的偉大製造者,經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又是如何創造了某件事物,我們就能擺脫受害者意識,提高我們的振動頻率,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地球的振動頻率。如果你的出生前計劃或現在的你希望對提升人類意識有所貢獻,要知道,擺脫受害者的心理設定對於提升人類意識來說,是非常強大美好的方法。

受害者意識是種虛妄的信念,而且已經成為我們受限的習慣性想法的一部分了。它還有個誘人的次要好處:這是一種獲取他人同情的方法,也是與同樣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產生緊密連結的方式。

我們不需要去批判受害者意識及其次要好處,也不是要批判認知自己為受害者的這個選項,我單純只是要讓大家看到,這只是一種選擇。而另外一個選擇是,憶起我們真正的身份和力量,我們是內在靈魂的呈現,而這個靈魂計劃了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人生,知道我們是自身經歷的創造者,而非受害者。這樣的覺醒能提升整個世界。

受害者意識大多會有自我延續的傾向。若你相信自己是個受害者,你就會以受害者的頻率振動,你的能量會吸引那些確認你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事情發生。要打破這個循環的關鍵是放下責難,因為責難會讓你處在受害者意識的振動頻率之中。如果我們能對自己同意的出生前計劃負起責任,放下責難可能就會容易許多。這種自我負責的態度是一塊沃土,讓更寬廣的意識與對自我的了解得以綻放。

批判是一位好老師

與受害者意識相同,批判也以非常低的頻率在振動。批判造成分隔,分隔造成恐懼,而恐懼造成了我們這個世界中絕大多數的問題。目前人類意識的轉換,有部分是要回歸到“萬物唯一”或一體意識之中,這樣的意識在我們非肉身國度的家園中是很自然的狀態。若我們處在對彼此的批判之中並因而彼此分隔,我們就無法回到“萬物唯一”的意識裡。覺察到出生前計劃的存在,能讓我們比較容易放下對他人的批判,因為屆時我們就能夠了解,所有的人生計劃都是因愛而生、以智慧為本。

社會對有某種經歷的人抱持特別嚴厲的批判,像是街友、酒鬼、毒癮及艾滋病患者:“她的行為太糟糕了”“他根本沒有努力嘛”“她很脆弱”“他得靠他自己了”。其中對艾滋病患者的批判尤其惡毒:“他一定是濫交才會這樣”“她活該”“艾滋病是上帝懲罰那些同性戀的方式“。然而,這些經歷都是出生前計劃好的,而且這些計劃全都要膽識過人才辦得到,是很多人不敢嘗試的。當我們了解了出生前計劃,我們的批判不但會消失,更會轉變成對那些勇於面對這類挑戰的靈魂的尊敬與讚賞。

不過,批判也可以是很有用的工具,幫助你更了解你的人生計劃。問問你自己:“我對身邊的人的哪些特質批判得最為厲害?”然後再問:“與之相反的特質是什麼?”那麼在你出生前,你非常可能希望讓 ​​自己培養並表達那相反的特質。而說到你會去批評某人的某個特質,很可能是因為在某次前世中你自己有那種特質,而且現在的你一定也還有(某種程度上)。所有對他人的批判,其實都是對自己的批判的偽裝。如果你自身沒有你所批評的特質,你根本就不會在別人身上看到這個特質,不然就是即便看到了,你也不會有任何批判。

因為我們在外在世界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在實相的投射,只有等到我們真正對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批判的時候,我們才能夠不去批判他人。不說任何批判他人的話語,或是不做任何批判他人的動作,並不代表這個人真的完全沒有批判之心。真正能看出是否有批判之心的指標,是“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因為那也是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

在這裡必須要小心不要陷入“對批判的批判”。雖然我們沒有人喜歡被批判,但我們有好的理由選擇在人類進化過程的時間點上,投胎到這個慣於批判的人世。簡言之,批判是一位很好的老師,有些人通過受批判的經歷而獲得最好的學習。這樣的經歷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其中能夠培養出同理心、感情上的自立,以及各種神聖的美德。我們在出生前所做的計劃,就是培養與展現這些美德的機會。

對靈魂的怒氣

如果你經歷過創傷,而且感覺到這樣的創傷經歷是你的靈魂所計劃的,那麼你可能會對靈魂感到怒火中燒。若是這樣,不要認為這樣的憤怒是不好的,也不要責怪自己感覺到憤怒。你的憤怒及其他任何感受,都是可以理解而自然的,也都是正確而真實的。榮耀這些感受、尊重這些感受,不要壓抑它們,反而要用愛擁抱。要知道,你的情緒並不是你這個人,情緒只是你攜帶的東西。正如你所攜帶的任何一樣東西,情緒在你準備好的時候,是可以放下的。在我與約書亞的談話中,提到你可能會對靈魂感到的憤怒:

不要把憤怒看成是實相,認為“我的靈魂做了個錯誤的選擇”,而是把它看作你內心受傷最重的部分。把它當成小孩,它需要你的關注和療癒的力量。不要擔心這憤怒會讓你疏遠你的靈魂,或是你的靈魂會覺得受到冒犯。感覺到憤怒並無大礙。

把這個憤怒的孩子攬在你的雙臂之中,看看會如何。你會發現這個孩子不止是憤怒,還很孤單、難過。它渴望你的陪伴和指引。從你發自內心與這個孩子連結的那一刻起,療愈就開始了。若果真如此,你與靈魂就同步了,愛會流遍你全身,並由你的內在開始進行療愈。

好好處理憤怒,不要與之對抗。你受傷的部分需要感覺到來自你這個主人的那股聰慧、溫柔並充滿憐惜的能量。

抗拒的強大拉力

當你抗拒因為某些人生經歷而引發的情緒,像是恐懼或憤怒,這時痛苦就產生了。俗話說:“你愈掙扎就陷得愈深”;當你專注在某件事上,你就能把能量給了它,而抗拒就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專注力。那麼你該如何放下對負面情緒的抗拒,讓療愈充滿它們堅固的內裡呢?

要做到這點,你該做的事就和你並沒有這些情緒時一樣。例如,我揭露自己曾經是個受虐的孩子,這讓我感到非常恐懼(同時我也對此感到羞恥)。對我來說,這是件非常私密的事。若我讓自己受到恐懼與羞恥的影響,可能就會選擇不分享這部分。但我自問:“這種時候勇氣會怎麼做?” 我藉由讓自己脆弱(脆弱也有其力量)而面對我的恐懼和羞恥,這讓我感受到更高的自我尊重及自我評價。我並不比你更勇敢。你也能夠藉由勇氣告訴你的方式,放下你對人生中某些情況 ​​與事件的抗拒。

若你覺得自己缺乏和勇氣,記住,當你的靈魂在計劃你的人生時,你是有機會屈服與恐懼並說“不”的,但你卻勇敢地答應了。只有最勇敢的靈魂才會選擇投胎來到人世,而你就是其中之一。人生挑戰幾乎愈是艱難,你同意進行這個計劃所展現出的勇氣就愈大。如果你忘了自己有多麼勇敢,這本書會幫助你想起來。

當恐懼升起,記得:你在出生前就知道,在肉身中體認恐懼是你計劃的一部分,唯有勇敢的人才會計劃恐懼。把恐懼納入計劃中所需要的勇氣,與現在要將之轉化所需的勇氣相同。要知道,你進入肉身就是一種證明,證明你有將恐懼轉化成愛所需要的勇氣。你渴望將恐懼轉化為愛,這就是你選擇在這個意識轉換的特殊時刻化為肉身的原因之一。

我們是為了療愈而來

出生前計劃這份合約要做的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相同的:擁抱並轉化所有不和諧(沒有愛)的能量。我們在任何一世中沒有轉化的能量,都會在這一世中出現,好讓我們有機會這麼做。我們都在出生前要求能擁有這樣的機會,而其實這也是要在這個時間點出生肉身國度的先決條件。我們來到人世是為了要融入我們完整的本體之中,並藉由這麼做來療愈我們殘留在每一次生命中尚未被整合的能量。

當我們抗拒生命中的任何一面,我們同時也拒絕了療癒的發生。當某一面有了障礙,所有面向都會出現障礙。最終,每一個人生挑戰的目的都是相同的:賜予我們機會去擁抱我們一直在抗拒的東西。而每一個人生挑戰也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被療愈:藉由我們了解自己所想、所說及所做為具有多大的力量。我們的人生經歷並非由我們的出生前計劃所決定,而是由我們“如何回應”這個計劃來決定。我們的回應創造了我們的經歷,並帶來可能的療愈。

你在這個時刻以肉身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要藉由憶起自己是靈魂的意識覺醒來進行療愈。當你看見你靈魂的光,並且知道真正的你就是光,療愈就會到來。

我問約書亞:“靈性覺醒的意思是什麼

“靈性覺醒的意思是你對自己的靈魂、你更高的自我、你的神性本質有更多的覺知。意思是,你了解到你不僅僅是你的肉身和現有的人格。你發現到有個比實體世界更高的向度存在,而你感覺自己受到這個向度的指引。

“靈性覺醒可以透過許多方式發生。有些人會在吉光片羽中捕捉到他們靈魂國度的畫面,有些人會在他們的經歷中遭受到某種轉變,促使他們持續不斷改變自己。一般說來,靈性覺醒就是一個人開始放下過去習得的想法與概念,知道生命不僅至於頭腦捕捉到的東西,生命中看似隨機的事件背後皆有其意義,而宇宙中有股更強大的力量想要引導你平靜歡悅地呈現自己。

“靈性覺醒是持續進行的過程,而非一次單一事件,靈性覺醒是肉身中的你與靈魂逐漸融合。”

“約書亞,現代人靈性覺醒的程度是否比過去幾個世紀的人要高?”

“大致上是的。有人可能會說,在這個時代,靈性覺醒的需求比過去都大。這事一個危機的時代,地球上的進化已經來到轉折點。人類若想重現和諧的秩序,就要做出不同的選擇。很多人在渴望人生有其目的和意義的同時,感覺到自己需要在個人生活中做出改變。物質的富裕及俗世的功成名就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表面上看起來絕大部分的人好像還是汲汲營營於這些目標,然而,現在已經出現一股強大的暗潮,指向另一個方向。全世界有許多人渴望知曉他們靈魂的目的,明白他們在這個時代來到地球的初衷。這樣的渴望在人類的集體意識中創造出一種新的意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fb990102eusg.html

相關閱讀 從未知中解脫 

Your Soul’s Gift: The Healing Power of Life You Planned Before You Were Born
 

  本書邀請約書亞靈訊一起來解讀出生前計畫
  12個靈魂的選擇,12個深具意義的生命課題

  你是否曾想過,這一生會和誰相遇、發生什麼大事、遭逢什麼關卡,其實都是你在出生前計畫好的?

  你是否曾想過,與你有過最大衝突或曾讓你痛苦難過的人,其實是你最愛的靈魂家人,受你之託,此生來扮演你生命中的黑天使,協助你成長?

  本書透過12個真實案例,揭開你我此生生命設定的目的與最大使命。

  只有最勇敢的人,才會在出生前就同意要去面對並療癒靈魂的傷口。
  生命最大的挑戰--從來就無關乎別人做了什麼,而是你如何回應。
  最強大的療癒會發生在--當你感覺到負面情緒湧現,而你卻選擇了不付諸行動。
  靈性的成長並不是要你去改變這個世界;靈性的成長是要你深入內在,改變你自己。

  作者透過十二個人生挑戰的真實案例,揭示了人生困境與痛苦的療癒意義。他與傳遞約書亞靈訊的潘蜜拉,以及三位專業人士合作,前往「出生前計畫」擬定的場景,讓遭受苦難的人們理解,種種挑戰其實都是自己靈魂的選擇與安排,為的是要學習自己想要體驗的能量或課題,並從中獲得療癒。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明白生命的磨難並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份釋放及成長的禮物。

作者簡介

羅伯特.舒華茲(Robert Schwartz)

  曾經是行銷顧問的羅伯特.舒華茲,在一段對人生茫然的低潮期,接觸到「出生前計畫」的觀點,讓他對自己有了一番全新的認識,甚至有了覺醒的體驗。之後,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找了數十位有興趣知道自己出生前計畫的人一起研究,進而寫出了獲選為年度最佳心靈類書獎的重要作品--《從未知中解脫》(方智出版),成為「美國2008年最重要的New Age書籍」。《靈魂的出生前計畫》則繼承了這個研究成果,擴大了案例的面向,更深入細緻地分析了「出生前計畫」的療癒意義。

  舒華茲曾是美國《生活》《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等雜誌的自由撰稿人,也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企業中擔任行銷與公關等工作。他擁有達特茅斯大學的學士學位,以及凱斯西儲大學的企管碩士學位。官網:www.yoursoulsplan.com

譯者簡介

張國儀

  紐約州立大學經濟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大眾傳播碩士。曾任紐約長島News 12新聞台記者、台灣多所大專院校外語講師。現任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電腦輔助工程組特助、台大土木系杜風電子報執行編輯、自由譯者。譯有《先別急著吃棉花糖》《萬一吃了棉花糖》《從未知中解脫》(以上方智出版)、《企業家的生存遊戲》《這一生是無數的機緣》(以上先覺出版)。

http://onenesslove.blog.sohu.com/entry/9779878/

arrow
arrow

    li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