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可以避免的中藥副作用


⊙蔡東湖


 衛生署宣佈,禁用含馬兜鈴酸的藥品之後,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避免可以避免的中藥副作用。因為中藥的使用是長時間以來經驗的累積,除了少數用藥不慎引起嚴重的副作用外,一般而言一些常用的中草藥是安全的,但也不要因此而忽略其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要如何避免可以避免的副作用呢?

  無論西藥或中藥,服用後在產生藥效的同時,也正在體內進行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泄。研究這些理論的學科稱為藥物動力學,在西藥的研究過程中藥物動力學研究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研究結果可以告訴我們,這個藥物一次要吃多少,以及隔多久要吃一次,也是有關劑量和速率的問題。

  雖然中藥及健康食品的使用在法規上並不需要有詳細的藥物動力學數據,來解釋這些藥物應該一次吃多少以及隔多久吃一次。在研究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如何達到保健目的下的合理用藥就顯得格外重要。

  以藥物動力學的學理觀點提出以下幾點供一般民眾用藥參考,如果是保健而不是治療用途的中藥,在自行服用時應注意不要長期服用相同的藥材,中藥經常會被誤導為藥性溫和沒有副作用,進一步被解釋為可以煮來代替茶水天天喝。任何藥物無限制的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從藥物動力學的觀點都可能產生藥物在體內的蓄積、藥物的代謝及排泄減緩,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產生。

  例如人參、靈芝、冬蟲夏草……等常用來提神或增強免疫力,這些保健藥物或食品,都很少有詳細的藥物動力學數據,來解釋這些藥物應該一次吃多少以及隔多久吃一次。在研究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又要達到保健目的,不連續服用相同的藥物應可以避免藥物在體內可能產生的蓄積。

  例如,如果長期只服用人參製劑來提神,長時間讓中樞神經都處於亢進的狀態,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導致神經衰弱;應該停藥,改服相同藥效的藥物,讓累積在體內的人參製劑成分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代謝和排泄,應該是合理的服藥方式。

  藥物大劑量或長期服用除了容易造成代謝飽和,藥物在體內蓄積和排泄不易的副作用外,這些情況都容易引起食品、草藥與藥物的交互作用。服用保健用途的複方,原理相同,適度的停藥是必須的。

  因為每一種藥物進行的代謝和排泄途徑可能不同,輪流換藥,換相同藥效的藥物服用,可讓同一種藥物不至於在體內蓄積過久引起副作用。當下一輪要服用同一藥物的時間可能是一星期以後了,此一藥物的代謝和排泄過程可能已經完成了,在這一輪服藥期間你仍然繼續服用類似效果的他種保健藥品。可能的副作用減少了,預期的藥效仍在。

  總而言之,並不是所有的藥物都適合大劑量或長期服用,只有安全且合理的用藥才能有效的達到保健的目的。輕鬆的吃中藥,吃得身體沒有負擔,更能達到保健的目的。

  (作者蔡東湖╱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陽明大學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nda 的頭像
    linda

    因果與醫學交響曲

    li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