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持戒是你與別人之間的橋樑;
自持意味著管束自己的行為舉止。
持戒是你與他人、社會之間的一個現象。
是一個更有意識的行為:
你不會無意識的做出反應,你不會像機器或機械人般反應。
你變得更覺知,更警覺。
只有在必要時你才會做出反應;你也同時試著回應而不是反彈。
回應不同於反彈。
第一個不同是:
反彈是機械性的反射動作;回應是有意識的。
某人侮辱你:你立刻反射回去-你也羞辱他。
一點空隙都沒有:這就是反彈。
一個持戒自持的人會等一下,聽他的羞辱,思索著。
葛吉夫以前經常說他的整個人生在他的祖父即將過世的那一剎那改變了──
葛吉夫當時只有九歲──他的祖父把他叫到跟前告訴他:
“我是個窮人家,我不能給你任何東西,但是我想給你一些東西。
有一樣唯一我一直當作寶貝帶在身上的東西就是這個,
這是我的父親給我的……你現在還小,但是記著它。
有一天你將會了解。現在我不期望你能了解它,
但只要你不忘掉它,總有一天你會了解的。”
這就是他告訴葛吉夫的話:“如果有人羞辱你,24小時過後再回應他。”
它變成了一種蛻變,因為你如何能在24小時過後做任何反彈呢?
反射動作需要立刻執行。
葛吉夫說“某人侮辱我或對我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我就告訴他︰
‘我明天再回來,我只被允許24小時後回應你。我已經允諾我的祖父;
他已經死了,所以承諾拿不回來了。但我將會回來回應你。’”
那個人肯定向後翻仰,吃驚不已。
他無法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而葛吉夫會思索著這個羞辱,他越思索就越覺得那看起來沒什麼了不起。
有時候還會覺得這個人是對的;他說的是真的。
然後葛吉夫會回去找他跟他道謝:“你照亮了一些我不曾覺知的東西。”
有時候他發現這個人是錯的,既然這個人說的完全不對,為什麼要理他?
沒有人會在乎那些謊言。
當你覺得受傷害,一定是真的有某些東西在你裡面;
否則你不會覺得受傷害,也就沒什麼好計較的…
他說:“有好幾次我試著祖父告訴我的話,慢慢的,憤怒消失了。”
不只是憤怒,漸漸地他發現同樣的技巧也適用於其它的情緒:
然後每一件事都消失了。
葛吉夫是這個世紀已經達到最高意識的人之一;一個佛。
他的整個旅程開始於一個不起眼的第一步:對一個即將過世的老人的承諾。
它改變了他的一生。
持戒是你與其他人之間的橋樑。
活在意識中;與他人有意識的相處聯繫。
接下來是niyam-精進遵行和asan-體位;它們跟你的身體有關。
然後pranayama-調息再度又是個橋樑。
第一步,持戒是你與他人的橋樑,精進與體位則為下一個橋樑做準備──
你的身體透過精進與體位而準備妥當──
pranayama-調息是身體與意念之間的橋樑。
然後pratyahar-攝心回歸與dharana-凝神專注則是意念的準備。
Dhyan-入定,再度的有是意念與靈性之間的橋樑。
而samadhi-三摩地就是旅程的達成。
它們相互連結成一條鏈;它也是你的整個生命過程。
你必須改變與別人的互動。
必須在與人互動這個部分有所蛻變。
如果你繼續以相同的舊有的模式與人聯繫,不可能會有任何事情被改變的。
你必須改變與親人之間的互動模式。
留意一下你是如何與你的太太、朋友或孩子互動的。
改變它。
在你的關係中有一千零一件事可以被改變。
這就是持戒──
約束-但不是壓抑。
持戒來自了解。
一個無知的人只會不斷的強迫和壓抑自己。
讓自己做任何一件事時都是出自內在的了解與領悟,
如此你能夠既不傷害自己也不不會傷害任何其他人。
持戒是在你的周圍創造出一個舒適宜人的環境,讓這樣的氛圍圍繞著你。
如果你對每一個人都不友善──敵對、憎恨、憤怒──你如何移入內在?
這些情緒將不允許你進入內在。
你會被這些事情擋在表面而無法進入內在的旅程。
在你的周圍創造出一個舒適友善的氛圍就是持戒。
當你與別人有意識、優雅的聯結時,他們不會對你的內在之旅製造麻煩。
他們反而成為助力而不是阻擋。
如果你愛你的孩子,那麼當你靜心時他不會來打擾你。
他還會對別人說:“安靜一點,他正在靜心冥想。”
相反的,如果你不愛你的孩子,只會對他們生氣,
當你靜心時他會製造出各種令人討厭的事件來打擾你──潛意識的報復行為。
如果你深愛著你的妻子,她將會幫助你靜心,
否則她不會允許你祈禱、不允許你靜心──她覺得你正在脫離她的掌控。
一個持戒的人約束自己卻不會管束別人。
他給予別人自由。
你總試著控制別人卻從不約束自己。
一個持戒的人知道約束自己並給予別人自由:
因為他充滿著愛,所以能夠分享自由給別人。
因為自重自愛,所以能夠自我約束。
這一點需要被了解:
他是如此的自重自愛,因此不願意隨便的浪費能量;
他把能量導向於一個方向上。
然後,精進遵行與體位是為身體而設計的。
規律的生活對身體來說是非常健康的,因為身體是個機械構造。
如果生活不規律會容易混淆身體運作。
今天1點吃飯;明天11點吃;後天變成10點鐘──身體變得混淆不清。
身體的內在有一個生物時鐘──它有自己的運作模式,
如果你每天都剛好在同一時間進食,身體會知道正要發生的事,
它也會為這個正在進行的事做好準備──就在這個片刻,胃裡頭的胃液是流動的。
否則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吃飯,但胃液是停滯的,
吃進去的食物就在胃中變冷,消化就困難了。
當吃進來的食物還是熱的時候胃液必須已經準備好接受它們,
如此身體立刻進行吸收的工作。
如果胃液已經準備好,食物能夠在六個鐘頭之內被吸收。
否則食物得花上12到18個鐘頭消化吸收。
如此一來你會覺得沉重、昏睡;
食物供養你能量卻沒有提供你純淨的能量。
那種感覺就好像胸部有個重量壓在上面;
你總是扛著它、拖著它。
要讓食物蛻變成純淨的能量,規律的生活是必要的。
你每天都10點上床睡覺:身體會知道-剛好10點的時候身體的生物時鐘就會響。
我並不是說變得執著──母親快要過世了你仍然堅持10點上床睡覺。
我不是這著個意思,人們可能變得過於執著……
不,不需要如此執著;
你必須帶著領悟與了解做任何一件事。
Niyam-精進遵行和asan-體位;是為身體準備的。
調節有序的身體能散發出優美的氣氛──訓練有素的能量總是炙熱強烈的,
多過於你的需要並且鮮活有朝氣,絕不會昏沉枯萎。
於是身體也就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散發著新的覺知。
接下來,pranayama-調息是一座橋樑:深度的呼吸是意念與身體的橋樑。
透過呼吸能夠改變你的身體與意念。
Pratyahar-攝心回歸與dharana-凝神專注屬於意念的蛻變。
然後dhyan-入定又是意念與本性或無自性(隨你怎麼稱呼它)之間的橋樑。
它在兩者之間。
入定是進入samadhi-三摩地的橋樑。
社會就在那裡;從社會到你之間有一道橋:yam-持戒。
身體存在著;對身體而言:精進遵行與體位。
然後,再次的又一道橋,
這是為了不同向度-從身體到意念-而準備的:pranayama-調息。
然後是意念的訓練:Pratyahar-攝心回歸與dharana-凝神專注。
然後最後一道橋:dhyan-入定。
然後你就到達目的地了:samadhi-三摩地。
Samadhi-三摩地是個很美的名字。
它代表著從現在開始每一件事都溶解了。
它的意思是samadhan:每一件事都完成了;沒有任何一件事被留下或未完成。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超越它;你已經到家了。
--- < 奧修瑜珈 > _ Osho
http://tw.myblog.yahoo.com/jw!Vl3FgNOGBwAMkPG_1Rxezw--/article?mid=1215&prev=1217&next=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