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根據《新唐書》記載,本書最早名為《傷寒卒病論》。宋代校正醫書局認為卒為雜之誤,更名為《傷寒雜病論》,傳統上皆取宋代的看法。據此,本書之作,將病症區分為外感傷寒,與內傷雜病兩種[1]


其中最主要的部份,被稱為《傷寒論》,創設六經辨證,並列方治,用以治療外感傷寒。


於內傷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依病名分類,列方處置,稱為《金匱要略》,獨立成書。


另一個傳統看法,認為傷寒傷人,卒不急防,故張仲景將此書命名為《傷寒卒病論》。


近代日本學者大塚敬節發現康平本《傷寒論》,書名原題為《傷寒卒病論》。他認為卒是統領的意思,因此本書之作,是以六經辨證統治傷寒與雜病,故名為《傷寒卒病論》。


此書總結《湯液經法》、《黃帝內經》、《難經》之思維體系,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於外感傷寒創設「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列方治。並於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列方處置,堪稱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相對於《內》、《難》的生理學經典角色。


http://ctext.org/shang-han-lun/zh


http://yibian.hopto.org/shu/classic.ph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