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醫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劉玲伶醫師說:慢性蕁麻疹除了對某些過敏原特別敏感外,有可能是因為長期處在壓力與睡眠不足狀況下,導致免疫機能失調的結果。簡單的自我睡眠品質評量,與肌肉放鬆練習可以有效改善您的煩惱。
50多歲的江先生是一位中階主管,身兼數職工作非常忙碌,他罹患蕁麻疹斷斷續續發作已經有20多年,近兩個月病情變得很嚴重。他到處尋求醫療,但是紅疹仍出現在身體與四肢皮膚,奇癢無比令他坐立難安,非常煩躁!經過詳細診察,發現他長期處在壓力與睡眠不足狀況下,造成免疫與神經系統失調。
接受治療一週後,他回門診時說:「我只吃三天的藥,兩個月來困擾不已的紅疹就消失了,所以我就停藥,紅疹也未復發」。「太神奇了!你除了吃藥以外,你做了什麼」?江先生說:「經過醫師解說後,我知道自己的過敏症是因為壓力造成免疫機能異常,因此我積極進行壓力與生活作息調整-- 早早上床睡覺,睡的飽飽的。當我緊張時,我就作肌肉放鬆練習,惱人的疹子因此就不見了,真開心!」。
40多歲的張先生白天是一位廚師,晚上兼任警衛工作。他每天工作繁重,而且在悶熱的廚房工作,身上長滿很癢的紅疹。他到處就醫,但是紅疹似乎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癢,只有服用以及塗抹強效高劑量的類固醇藥物才能稍為減緩他的病症。
不過,長期過敏搔癢,與使用類固醇治療造成他的皮膚佈滿老繭容易乾裂出血,以及產生黴菌感染,讓他痛苦不堪。經過診療,他嘗試調節生活作息與壓力狀況,並且接受過敏醫療。自此,張先生狀況逐漸改善,類固醇使用的劑量也逐漸減少。經過數個月後,他終於停止使用類固醇治療,皮膚症狀也逐漸改善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劉玲伶醫師說,在1950年代過敏性疾病曾被認為是七種心身症(psychosomatic disease)的一種,最近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精神社會因素會造成過敏性疾病。當遇到壓力時,免疫與神經系統會分泌荷爾蒙與神經牲肽,如果長期處在壓力下會造成正常的免疫與神經系統失調,發生過度或是不足的異常反應,最後產生過敏性疾病。
近20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空氣與環境污染,過敏性疾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在已開發國家中20%的民眾有過敏性疾病。許多慢性過敏症的患者即使沒有感冒也常伴隨著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眼睛癢或是皮膚癢等不舒服的現象。
心身症與過敏性疾病彼此是雙向關係,過敏性疾病患者在精神社會壓力下會使過敏疾病惡化或是發病,而在有精神疾患者也較易罹患過敏性疾病。Chida 等人(2008)分析精神社會與過敏性疾病雙向影響因素研究時,發現精神社會因素占的比重較高,會嚴重影響過敏性疾病的發生與預後。
劉醫師說,對於有些慢性過敏症患者只使用傳統抗過敏藥物治療的效果並不好,市面上治療過敏的藥物,如:抗組織胺或類固醇等藥物,長期使用常併有其他副作用。因此許多研究除了在尋求更安全與更方便的醫療與過敏原檢測方式外,也著重身心靈整合式醫療,更關切過敏性疾病患者的精神心靈健康,來有效打破精神社會壓力與過敏性疾病的惡性循環。
http://www.tpech.gov.tw/ct.asp?xItem=1013730&ctNode=25213&mp=10915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