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照身體.修復心靈
Minding the Body, Mending the Mind
- 作者: 瓊恩.波利森科
- 原文作者:Joan Borysenko
- 譯者:劉淑瓊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09/01/01
(一) 合氣道大師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有位合氣道學生坐在日本捷運的車箱裡。有個喝醉酒、滿口髒話的工人一上車,便一巴掌將一位年輕婦女和她的嬰兒打在地上,然後四處張望地想要找人打架,但車箱裡只有一個老人、一對老夫妻,以及那位年輕的合氣道學生。按照合氣道的規矩,訴諸武力是最後的手段,但當下似乎只有動手才能保護其他人。
合氣道學生和酒醉的工人各自擺好架勢準備開戰;學生知道對方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突然,那位瘦小的老人拉拉工人的衣服說,他注意到工人喜歡喝酒。工人對著他罵了句髒話,但老人還是堅持告訴工人,他和妻子每天晚上都會坐在院子裡喝一瓶清酒,並看著一株先前在暴風雨中受傷的小桃樹重新慢慢長好。喝醉酒的工人非常訝異老人竟敢和他交談,於是開始聽他說話。當老人問起工人是否有妻子可以陪他喝清酒時,工人哭了起來,說妻子去年在分娩時去世了。老人撫著工人的頭髮,充滿憐憫地聆聽工人訴說心中的悲哀。學生目睹整個事件的經過,並明白自己見識到一位真正的大師如何運用合氣道。
(二) 嚴苛的雇主
另一個觀念重塑的有力例證,可幫助你放下仇恨;這個故事出自美國已故作家及人類學家卡斯塔尼達(Carlos Castaneda),內容則是和一個心胸狹窄、蠻橫苛刻的雇主有關。有一個非常殘暴、歹毒的雇主,他毫無節制地責罵、踐踏並凌虐他的雇工唐望(Don Juan,一位墨西哥裔思想家,卡斯塔尼達寫作時的核心觀念即來自唐望的學說)。唐望最後逃離了惡待他的雇主,前往他老師的住處尋求庇護。但他的老師卻出乎意料地將唐望遣返。他向唐望保證,若要開發內在的自由,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到殘暴的雇主身邊,直到沒有任何言行可奪走他內心的力量與平靜。這位老師說,為了學習這個課題,每個人都應該期待自己能夠遇上一位嚴苛的雇主。
人類的學習是一種制約過程,使我們誤蹈心靈陷阱、對現狀不滿
讓我們深吸一口氣,警醒地辨識心靈的詭計,並向內在的醫師求取智慧處方。
這本整合醫學的先驅之作,是作者身心療癒之旅的見證,提供我們運用心靈力量緩和生理症狀的良方。
本書也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探索過程,目的在探討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以開闊的心胸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有位智者說:「憂慮是債務到期之前所支付的利息。」問題是債務似乎永遠不會到期。根據重要的研究顯示,一般綜合診所的平均就診次數中,大約有百分之七十五是不需要看病就會自動慢慢復原的疾病,或是一些與焦慮、壓力有關的症狀;可見心靈的平靜是快樂與否的重要關鍵。
本書有紮實的實證研究基礎,包含許多極具啟發的故事例證,並以明確的步驟教你藉由冥想、呼吸及伸展操來引發放鬆反應,學會觀察自我心靈,阻斷舊有的心靈制約,幫助你運用心靈的正向力量緩和生理症狀,讓心靈暫時放「空檔」,並時時保持覺察,健康、滿足、有創意地活在當下。
作者簡介
瓊恩.波利森科(Joan Borysenko)
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的研究領域包括實驗病理學、行為醫學、心理神經免疫學,已跨越傳統的專業訓練,將多種學科做連結,堪稱是整合醫學先行者、心理神經免疫學創新者。她曾任教於哈佛大學醫學院和波士頓塔夫斯大學醫學院,協同創立哈佛大學身心門診中心並擔任主任,主張療癒要整合科學、醫學、心理學和性靈。她的著作常發表於多種科學期刊,也常有知名媒體製作專訪。
譯者簡介
劉淑瓊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心理系畢業;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現為自由譯者,譯有《單親之路》、《關照身體.修復心靈》
§內文1
任何一個身體健康、不愁吃喝、身邊圍繞著親愛家人,卻偏偏為嚴重焦慮所苦的人,想必都贊同這一點:心靈的平靜是快樂的必要條件。然而,當心靈被天生的躁動不安,對過去與未來永無止盡地反映出渴望與恐懼時,我們怎麼可能學會擁有心靈的平靜?
想一下你最喜歡的活動;當你真正樂在其中時,感覺如何?當你聆聽喜愛的音樂以致渾然忘我時,其他的想法與渴望就會消退;因為你純粹只處於當下的滿足(即平靜)。當然,你的思緒難免又會開始運轉:我怎麼坐在這兒聽音樂?我得打掃房子、考慮工作、準備食物、擔心財務狀況、打電話,以及處理一堆沒完沒了的事情。這時你不再處於當下,心靈又開始奔忙。
只要能訓練自己暫時放下心中的要求,等到實際要繳納帳款或打電話時,再去關注它們,自然能感受到心靈的平靜。「專注」是一種能夠平靜心靈的方法,我們在第三章所介紹的卡巴金博士,已將此方法引進壓力管理與身心醫學的範疇。他的大作《當下,繁花盛開》(Where You Go, There You Are),便是一場生活在清醒、警覺中的實際冒險。
艾莉絲是個勇敢的女人,我在一九八○年初認識她時,她約莫四十五歲,是詩人和小說家,也是第一個身心團體(Mind/Body Group)的成員之一;警醒的覺察力量在她身上展露無遺,使她成為激勵人心的典範,也成為我的學習榜樣。艾莉絲患有嚴重的過敏症,一些表面看來無害的事物,例如一陣香水味或餐飲中的某種食材,都會導致她頭暈、全身無力。後來,她發現每日數次的長時間冥想對於過敏很有幫助,於是她開始認真學習「專注冥想法」,其內涵包括專注於呼吸,客觀地觀察思想、情感、看法與覺察,而不做任何評斷。當你對當下所發生的事,抱持滿足而寬大的態度,所謂好與壞的想法便會消退。
全心全意投入冥想之後,艾莉絲遭逢了一場幾乎奪走她性命的車禍,當時她丈夫所開的車在結冰的道路上打滑失控,她的肋骨全被撞碎,腦部嚴重受創,醫生宣布她的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一,不料她復原的過程著實令人驚嘆。在加護病房度過數週之後,艾莉絲轉到一家復健醫院,她和有些受創的病人一樣,除了記得數百個單字外,已經失去了語言能力;無論是對任何人而言,我都難以想像那種挫折感,更何況她是位優秀的作家。除此之外,艾莉絲也失去支配自己身體的能力,她就像個學步的孩子,必須從頭開始學習最基本的語言技巧和肢體行動。
艾莉絲笑著對我述說重新學走路的過程,每一步都是冥想。因為她必須將全副精神都集中在走路時的每分每秒感受,否則就會跌倒;說話時也必須全神貫注地將單字串成句子;利用堆積木以恢復空間感時,每一個動作都必須聚精會神,而且全然覺察,一旦分心,退步就顯而易見,因為她將無法完成任務。我們一般人很少覺察到自己的心思所在,但艾莉絲卻把這種迅速「回饋」的系統當成禮物,所以她的身體障礙便成了強而有力的老師,教她學會如何活在當下。
「專注」:行動中的冥想
「專注」就是在行動中冥想,同時抱持「活在當下」的態度,允許人生毫無限制的開展,而不預設立場。它意味著清楚覺察並接受當下的情況,對於新的變化亦然。這種感知形式和我們平常看待世界的方式極為不同,通常,我們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見解與信念,而非事實本身;那就好比嚼著菜單,卻誤以為吃的是菜單上的菜一樣。「專注」是一種放鬆狀態,並同時關注著內在世界的想法與情感,以及外在世界的感知與行動。
「專注」就是吃東西時專心享受食物,而不思其他;散步時,敞開心胸去體會身體的律動,以及周遭的景物、聲音及氣味。在一些我所協助的靜修活動中,學員都會被我邀請參加一趟安靜、醒覺而無「目的」的散步,既沒有目的地,也沒有需要完成的任務,我們的「目標」就只是單純體會走路的過程。當我們從大自然的細微處發現寶藏時,多數人都會為尋常事物的奇妙發出讚嘆,並開始用新的耳朵去聆聽,新的眼光去觀看,如孩童般單純地享受經驗。
只要看兒童玩耍,就會發現行動中的「專注」。也許他們玩的只是一個普通的碗;對成人而言,碗是一種容器,應該放在某種櫥櫃裡,但對孩子而言,碗有著無限可能,倒蓋著放就變成鼓,側著放就變成輪子,在幻想中,碗還可以變成搖籃、水桶或飛往月球的太空船。對孩子而言,所有的事物都很新奇;反倒是愈自以為什麼都懂的我們,愈會故步自封,而不願意體驗生活中的變化。
運用「專注」必須要改變態度;快樂並不在於完成一件事,而是享受其間的過程。對壓力成癮的人而言,此一觀點可能和他們習慣的處事模式完全格格不入。然而,一心多用不僅使人反應變慢,效果不彰,而且很容易不小心出錯。事實上,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雖然人的思緒可以在許多事情間來回跳躍,但一次卻只能專注一件事,所以不論就思緒來來回回或低效率而言,一心多用都是在浪費時間。以邊開車邊講手機為例,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人的反應速度即使只延緩一秒鐘,也足以致命;另外,你若為了檢查電子郵件而停下手邊工作,稍後就得花上十到十五分鐘才能回到之前的工作狀態。以下是出自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暨心靈導師佩塞斯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所說的一則小故事,它以博君一粲的方式歸結出一心多用可能造成的問題:
巴哈伊教(the Bahá’i religion)創始人巴哈歐拉(Bahá’u’lláh)的兒子阿博都巴哈(Abdu’l-Bahá)在一次旅行期間,受邀與一家人共進晚餐。主人的妻子滿懷善意,希望表現她超凡的廚藝。可是,端出菜餚時,她向大家致歉,因為菜燒焦了。原來她做菜時,一邊閱讀禱詞,禱告能特別成功地燒出一桌好菜。阿博都巴哈和藹地笑著對她說:「禱告是件好事。不過下回進廚房禱告時,請參照食譜。」
與其分散做菜與禱告的過程,結果兩件事都做不好,倒不如專心做菜,反而更能表現出真正的虔誠。越南佛教禪修大師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在其著作《正念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一書中,談到如何在平常的作息中處處留心。如果洗碗時慢慢來,不急著去做心裡更想做的事,而把注意力完全放在碗盤上,結果會如何?水的溫暖、肥皂的觸感、拿起盤子置入水中的動作,甚至於自己的肌肉如何運作,你都會注意到;只要願意融入其中,不將洗碗視為雜務,其實這些都是令人愉悅的經驗。卡巴金博士成功地將「專注」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做為減壓療程的一部分。後來我們在自己的臨床療程中加入他的方法;二十五年後,我的人生也因此獲得改善。
運用「專注」的方法
步驟一:每天練習
請挑選一種活動,例如刷牙、淋浴後擦拭身體、吃水果、做愛……任何事都可以,只要像冥想般專注地從事該活動;請時時留心地試試看!一旦融入當下的體驗,你將驚訝於一顆李子(或一個吻)嘗起來竟會與平常如此不同!
步驟二:擁抱當下
培養覺察能力,然後掌握心思之所在,藉此你可訓練自己時時存乎專心。比方說,你需要利用步行至公車站的時間規劃一天的行程,這是個有意識的決定,那麼在心裡做計畫時,請不要陷入無謂且只會導致緊張的反芻思緒中。
如果不需要做計畫,那就單純地融入當下,專注於呼吸,輕鬆吐一口氣,並感覺呼吸與走路時的律動。如此走了一會兒之後,你的步伐會愈來愈自在,也許走兩步吸一次氣,走兩步吐一口氣,或選擇其他適合自己的節奏。當你將注意力擴及周遭的樹木、浮雲、行人時,它們也可以做為固定心思的「錨」(即專注的焦點);但要注意不做批判,只是單純地享受當下。
步驟三:覺察思想與身體的反應
在你運用「專注」的過程中,難免又會分心,因此學會觀察心思的動向,也是一種覺察的練習。我們在第三章已從最基本的層次(即肌肉與自主神經系統)開始培養「專注」,現在我們要學習觀察導致身體變化的思想,它們可分為兩種:
‧無害的想法:「晚餐吃什麼?」、「看電視或看書?」這類想法隨時都來來去去,對身體起不了作用,無關緊要。
‧有害的想法:「我和太太(或先生)為什麼合不來?」或「我的病恐怕無藥可救。」這類想法肯定會反應在身體上,引起恐懼、內疚、憤怒之類的情緒,因為它讓我們脫離當下,並轉化為情緒表現在身體上,影響力極大。
我有位病人是個年輕的護士,她經常會突然感到焦慮;當她發現自己的焦慮其來有自時,感到非常訝異。每次焦慮來襲前,她的心中都會出現一些特定想法,其中有些想法會助長她的焦慮;學會控制思緒之後,她的焦慮情況逐漸緩和,然後幾近消失不見。其實我們可以從思想、情感或行為本身著手,阻斷無謂的思緒、憂慮和過去制約的惡性循環;不過這點留待第五章討論,現在先來探討心靈如何養成制約的習慣,以致引發欠缺思考的重複模式。
心靈的制約
人類的學習是一種制約過程。特定的事件一旦發生,就會在腦中留下印象,因此出現類似情境時,便會預期同樣的狀況。還記得蘇俄心理學家巴夫洛夫實驗中的那隻狗嗎?我們的身體會根據經驗的反應而形成實際的神經路徑,就像為了疏導高山融雪而形成溪床一樣,這些神經路徑都是常用的思想渠道,阻力最小,每當思緒從中通過,它們就會凹陷得更深,更方便引導思路。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會發展出思想的常軌,就連感情事件也以類似形式受到制約。我們儲存於腦海中的印象就像電腦中的舊程式,一經啟動就會一輩子跑個沒完;除非我們覺察到它們,並藉由神經學家所謂的「神經可塑性」(neuronal plasticity)來改變過去的制約(即刪除舊程式,建立新的神經路徑),否則這種欠缺思考的模式將不斷重複出現。
班恩是一名五十八歲的水管工人,他因胸痛及失眠問題來找我。他私底下告訴我,他對開車懷有一種恐懼感,白天開車沒問題,但晚上不行;在麻薩諸塞州收費公路上向東行駛沒問題,向西就不可以。他的恐懼感始於五年前,當時他頭部受創剛剛復原,但完全不記得自己為何受傷。
治療恐懼症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引導病人進入放鬆的狀態,然後再一步一步帶領病人進入容易引起恐懼的想像,同時維持放鬆的狀態。如果在回想可怕的景象時,仍能保持放鬆狀態,就會阻斷那些引發焦慮循環的制約反應,因為「戰或逃」反應機制和心中的想像之間將失去連結。我教班恩如何冥想,並使用呼吸與伸展操來阻斷焦慮循環。但他的恐懼症非常嚴重,就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一樣,需要接受更深層、更特殊的身心治療。於是我們決定採用「漸進式減敏療法」(progressive desensitization),逐步將他的恐懼感與放鬆狀態重新連結。
我們一起為他害怕的情境設定等級,最不害怕的狀況是下午開車,最害怕的則是夜裡在高速公路上向西行駛。班恩很快就進入冥想狀態,並輕鬆通過第一級;雖然腦海中重新播映危險狀況,但身體依然保持放鬆狀態。我正想著這個方法對他而言,真是輕而易舉!他可以重複聽幾次諮商過程的錄音,然後由太太陪他在夜間開車,經過幾週之後,他就能單獨上高速公路往西行駛了。然而,就在我們接近最後目標時,我的幻想破滅了。
班恩開始尖叫。我將手按在他肩膀上,告訴他可以呼吸、停止回想,或者呼吸、繼續完成腦中的影像。經過一、兩分鐘之後,班恩慢慢地張開眼睛,幾乎無法置信地搖著頭說:「真是不可思議!我簡直不敢相信腦中的影像,它真實得就像事情正在發生一樣。」
班恩解釋了那段令他尖叫的回憶:大約五年前的聖誕節前夕,他開著車上高速公路往西行駛。突然間,他覺得有槍抵住頸背,後座有兩個人命令班恩將車子靠右、下高速公路,然後把車開到一大塊空地上;他們在那裡對他行搶並用槍托打他的頭。班恩在醫院醒來,檢查出有嚴重的腦震盪,但對事情經過毫無記憶。
由於在冥想的放鬆狀態中,可以進入潛意識,因此被遺忘的事件再度被喚起。對班恩而言,找到恐懼的根源是一項突破;畢竟,對付問題的真正原因,總比對抗它的影子(即導致他莫名失眠的滿心焦慮及胸痛)容易得多。他的胸痛及失眠症狀幾乎立刻消失;經過幾個月之後,他也已恢復從前的開車能力,並且能藉由呼吸消除緊張、保持放鬆狀態,同時應付制約所產生的恐懼感。
那些引發制約反應的可怕事件確實發生過:那隻狗確實咬傷我的祖母;你的父母確實吹毛求疵;班恩真的遭到搶匪攻擊。然而,如果事件已經過去,而你仍不斷保護自己,甚至看見已不存在的過去影像,便會失去彈性與選擇的機會。雖然班恩的遭遇很強烈,也較難處理,但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曾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失去自由。我的朋友愛倫在小時候,她哥哥經常粗暴地搔她癢,所以現在只要觸摸她的位置接近腋下,她就會畏懼而退縮。當她和丈夫做愛時(情境完全不同於她幼年的遭遇),只要她先生撫摸的方式讓她不舒服,她就會全身僵硬。她並非有意拒絕丈夫,但制約的結果卻使她對實際的愛撫動作,產生憤怒與疏離的反應。
人的心靈有如汽車的引擎,一經啟動,就會被其力量所牽引。所以,憤怒的想法會招致更多憤怒的思緒;令人害怕的想法會積聚更多的恐懼;心靈貫注於什麼,就會變成什麼形式。不過,即使你的心靈還在運轉,只要打入「空檔」,吸一口氣,並採取警醒的旁觀者角度,就能和心靈保持距離;如此一來,假使你要學習活在當下,而不要活在過去與未來之中,心靈就會任你差遣,而非主宰你的生活。為了做到這點,必須更加認識心靈的運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