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我搬到Santa Barbara,認識一位七十五歲的女士Mariette,她看來只有五十多歲。她告訴我,她在十五年前無意間發現她有自我康復的能力。當時她患有黏液囊炎和手臂僵硬,不能轉動,她向「自我康復能力」求救,結果第二天就好了,以後不管是疼痛、風濕、喉嚨痛或過度疲勞,她都能在短時間內自我康復。

她希望能將十多年的經驗和他人分享,但一般人的反應是,認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因此也沒有興趣去學。在近代西方文化,很少有接觸到自我康復能力的例子,因此沒有信心,可惜的是,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沒有康復能力時,也就沒有。

心念、信念對身體的影響,近年來有不少醫學研究報導,哈佛醫學院教授 Herbert Benson 在他的著作中,從《鬆靜反應》(The Relaxation Response)到最近的著作《永恆的康復》(Timeless Healing),都有很多值得深深去思維的實例。

早在這世紀初,哈佛醫學院的 Walter B. Cannon就發現人們在應急反應時,會分泌兩種荷爾蒙、腎上腺素和 noradrenaline,能加速心臟跳速,提高血壓、呼吸速度和血液到肌肉的循環。過去,這是讓我們的祖先可以逃跑或應變的自我防衛;但在現代生活中,有太多刺激我們應急反應的外在壓力,我們不能逃離給我們壓力的工作、同事或過多的車輛,但進入血液的荷爾蒙卻會造成高血壓、心臟跳動不規律、忍痛能力減少、性功能減低、婦女經痛和更年期的干擾等。

相反的,「放鬆」能改善很多現代人的病。Benson醫生估計,百分之六十到九十的病都和緊張壓力有關,因此,「鬆靜反應」就是一種良藥,任何單字、句子、美好景象,都能將身體從「應急反應」帶入「鬆靜反應」,其中尤以失眠、疼痛、高血壓的改善最明顯,甚至連不孕婦女的懷孕率都會增加為三十四%(平常十五%),一天只要十到二十分鐘、一次或二次就有效,重複單字「好」或句子都可。

在這三十年的研究中,Benson醫生發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會自然選擇與自己宗教有關的詞句來放鬆──天主教徒也許用「聖母瑪利亞」的名號;基督教徒用「在天之父」;回教徒用「Insha Allah」;印度教徒用「OM」;他沒有機會遇到佛教徒,佛教徒也許以數息、唸佛、持咒、念經等多種方法入靜。雜念來時不管,將心念放在所用的重複詞句,身體自然會進入放鬆狀態。Benson醫生曾遇到癌症末期病人從無可忍受的疼痛中,藉著幼年就會的天主教祈禱,就能完全不需依賴止痛藥,寧靜的往生,也有藉著鬆靜反應配和飲食改善,完全康復自己。

信念對身體的影響,可從另一個例子看出。一九六二年,日本大學報導(Ikemi教授和學生Nakagawa共同發表)了一項以一群對漆樹敏感的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研究結果。他先將他們的眼睛遮住,然後用無毒的樹枝擦手,但告訴他們是漆樹,結果他們的手上起紅疹,像被漆樹碰上一樣;在另一隻手則用漆樹枝擦碰皮膚,但告訴他們是用無毒的樹枝,結果沒有任何反應。可見信念能使身體反應完全改變。

在現代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更需要學習增強自我康復能力。除了以上所提到的,醫學證明關懷心及慈悲心對健康也有莫大的幫助,某項調查發現,參加慈善事業做義工的人,健康情況比一般人好。

「鬆靜反應」是東方靜坐、氣功所共有的特色。靜坐方法很多,氣功如外丹功、郭林新氣功、先天自然功、智能氣功等等,都有成千上萬治好各種慢性病的實例。就是沒有靜坐、練功的人,也可以每天抽十到二十分鐘,坐著閉上眼睛,刻意的提起自己的喜悅心,也許是關懷一個愉快的事情、美好的風景、關懷的人,然後將這喜悅之氣分給全身,也許配上顏色的觀想,如藍光、金光,將意念停留在心靈最高層次,依自己的喜好,也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許一句「聖母瑪利亞」,將心念提升到無限慈悲關懷,這就是自我康復的潛能,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

http://www.lapislazuli.org/TradCh/magazine/199611/19961101.html

arrow
arrow

    li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