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本書集結了20118月以來一年中高靈傳訊的內容,和已出書的《與諸神對話》相比同樣「充滿了大愛、耐心與溫暖,積極表示樂意協助之心態,很少負面的用語,從不批評、從不揭人瘡疤、從不厲聲斥責、從不威嚇、從不利誘,不提世俗的名利功過,只用溫和的態度諄諄善誘,而且這些高靈完全不談個人治病、功名、罪惡、轉運這類的事,更別提報明牌了,除非是與我們此生任務相關的事,祂們也不太肯透露其他人的隱私。」(《與諸神對話》第24頁),這些新的靈訊,並沒有改變祂們以愛與尊重為主的發言基調。

與諸神對話II:光的旅程與諸神對話: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紀錄

  • 作者:凡夫
  • 出版社:漢世紀數位
  • 出版日:2012/12/1
  • ISBN:9781625030108
  • 語言:中文繁體
  • 適讀年齡:成人適讀
  • 與諸神對話II:光的旅程
    • 與諸神對話:一個大學老師的通靈紀錄
    • 作者:凡夫
    • 繪者:朱士軒
    • 出版社:聯經
    • 出版日:2012/4/25
    • ISBN:9789570839876
    • 語言:中文繁體

 

與諸神對話II檔案下載 

檔案名稱:2定稿_與諸神對話Ⅱ_光的旅程1122_2010.pdf

下載網址:http://vdisk.weibo.com/s/lnogz

or 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zZ3cCrfxBukckU4NjdfRmNZaEE

《與諸神對話》和這本書的異同

只是《與諸神對話》側重自我啟蒙,較少對親密關係深入剖析,這本書彌補了這個缺口,還多了些提及負面情緒的篇章,多半由聖母瑪利亞發言,而太乙主講的本源之道更是篇篇精彩。此外又有幾位新加入傳訊的高靈,諸如彌勒佛、媽祖、李耳、大天使瑟拉芬、帝釋天、外星人帝亞、昴宿星的拉、結金剛印的無名、自性等等,雖然名號只是一個指稱,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是篇中祂們都已自報了名號,基於尊重,此處仍附加一筆。

第一點比較不同的地方是,這本書深入剖析婚姻、父母子女這類親密關係的相處之道,像是聖母瑪利亞談「家庭」、「家庭中的婚姻關係」、「婚姻關係的三種類型」、「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愛護」、「教養」、「年老了該如何自處」、「老人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將來」;約書亞談「在心裡為他人留一個空位」、「你該如何說不」、「得理要饒人」、「言語的影響」;觀世音菩薩談「共振的秘密」;地藏王菩薩講「制度」、「你面對受難者的態度」等篇章,由親密關係逐步談到朋友同事的相處之道。俗話說相愛容易相處難,許多人在婚姻及父母子女的親密關係上都是「心有千千結」,怨懟、遺憾、放不下充斥其間,愛與血緣的組合又讓人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一再形成「再續前緣」的業力,花了無數個輪迴也學不會,真該跳出來聽一聽祂們怎麼說。

其次,這本書提及較多負面情緒的篇章,諸如聖母瑪麗亞談「你要如何面對驕陽」「貪婪」、「挫折」、「那是什麼情境使你疑惑」;太乙談「得意的時候不要大意」;觀世音菩薩講「當你心生恐懼時」;地藏王菩薩講「要如何把內心的恐懼驅散」;阿彌陀佛談「野性的呼喚要如何降伏」等,這些涉及驕傲、貪婪、疑惑、挫折、恐懼、野性等負面情緒的內容,不是要矮化二元性物質世界,呼應《與諸神對話》地藏王菩薩的談話,祂說:所謂的無明及原罪是「使我們能夠暫時的脫離一種不費力的快樂,就是你想什麼有什麼,但是你卻不覺得快樂的那種狀態」(第197頁),其目的是從負面彰顯正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森所說的「請你想像生活少了某些美好事物的景象,你就能再次學會珍惜這些習以為常的人事物」。不自覺的快樂幸福會讓生命的內涵停滯不前,而生命的意義就在不斷的進步提升,當我們突破困頓,就學會了感恩;當我們歷盡滄桑,就學會了寬恕;當我們物資匱乏,就學會了珍惜,誰能說負面的情境不是造物者的恩賜呢?

最後,這本書深入描述本源之道,例如太乙在「以無盡蒼穹為舞臺上演的大戲」那篇,以先鋒探險者和基地之間的通訊完全斷絕,來比喻人間與靈界的關係,非常有趣;約書亞在「地球的生命」也說明,如果沒有天使們創造的藍圖,生命會向什麼方向演化是不可知的,而且這些天使們最後還投生到地球,親身體驗祂們自己創造的世界。這些靈界的訊息都指出,我們為了能夠徹底的體驗、經歷在物質世界的種種,所以暫時封閉了內在的神性,誤以為自己是一個完全獨立、渺小而無助的個體,要孤獨地面對生命中的黑暗面,既忘記了自己本具的光明,也不知道該如何返回溫暖的故鄉,我們在這個物質世界中迷失了,充滿了疑惑與恐懼,過度自我保護又造成人際的疏離,就這樣往而不返,走上不歸路。

或許危機就是轉機,在這本書「本源之道」分類中選入四十多篇來自靈界的相關訊息,其中有常來發言的高靈,也有諸如大天使瑟拉芬、帝釋天、外星人帝亞、昴宿星的拉等芳蹤一現的存在,祂們用各自的理解指引我們走出物質世界的迷霧森林,希望我們這些投生到地球的天使們早日歸鄉,或者用另外一個比喻,先鋒探險隊早日返回基地,彼岸溫暖的呼喚,是否能喚醒遊子?答案在各位的心中。

本書的命名與編排邏輯

約書亞在《與諸神對話》首次提出「光之旅程」(第327頁)的概念時,我深受感動,頓悟般的電麻感流竄全身,年近五十才知道人世走一遭就是一趟光之旅程,大家都是剝離自太初的小小光體,來到這大千世界歷練,幻化為物質性存在時被罩上無明(原罪),以便徹底體驗在靈體狀態時無法感知的一切,這是學習之旅,我們卻宛如身處遊樂場的孩童,沒有玩遍玩膩所有的遊樂設施之前,根本不想回家。

迷途的孩子要被喚醒,需要瞭解路況者的協助,才能轉變樂不思蜀的執念,再度踏上歸鄉的旅途。這趟光之旅程就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縮影,是本源之道由內向外追尋的過程,既出於好奇、也為了學習,走上由所有個體身、心之道所組成的人間道,徹底歷練了這些源之道、心之道、身之道、人間道之後,我們也可以了知一切,既圓滿自身也成就眾生,讓自己成為宇宙神光貫注物質實相的通道,協助自我及地球進行揚升。

當然,一切的開始也是一切的結束,我們滿載著物質界學習來的成果返鄉,重新融入太初,因為這些小小光體的歷練,太初也不再渾沌,煥發出自覺性幸福快樂的光芒。原來生生世世身心的陷溺掙扎、人際的糾結不是為了讓我們顯得愚蠢,而生老病死的安排也不是因為上天視萬物為芻狗,這一切只為了學習,目的是讓渾沌的光體脫離不自覺、不費力的幸福,達到永恆的快樂。

 

由此源之道、心之道、身之道、人間道的歷練顯出它的意義,其中瞭解返鄉路況、提出協助的就是諸神,祂們是比較早期由太初剝離的光體,罩上不同文化宗教的外衣,提出看似有別的意見,只要穿越時間空間的迷霧森林,就能找出背後相同的意義。引述阿彌陀佛的比喻:「不同的宗教信仰就像是不同的上山路途,在你還在爬山的過程中,不同的路線它代表的意義完全不一樣,四周的景色也完全不一樣,但是到了山巔、到了光明頂,到了那個光明普現的所在,你將發現其實大家都一樣」(《與諸神對話》第166頁),您能接受嗎?

這是本書《與諸神對話Ⅱ:光的旅程》書名的由來,也是源之道、心之道、身之道、人間道四大部分的分類緣起,其中「源之道」從剝離、歷練、迷失、喚醒、協助、轉變、揚升到歸鄉,一系列的發言深入說明這段光之旅程的意義,補足第一本《與諸神對話》尚未闡釋的訊息;而「心之道」的分類中「走過情緒」一節,有十四篇與諸神的對話,祂們也恰當地扮演起「生命服務局」(《與諸神對話》第375頁)諮商輔導員的角色,協助我們走出情緒;第四部「人間道」則由人際相處的態度、社會關係、人我之間、男與女、老與幼、業力糾結等主題切入,協助我們解決彼此之間「相愛容易相處難」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如果能夠把這些新的通靈記錄與第一本《與諸神對話》對照閱讀,或許能有更多的體悟。

再者《與諸神對話Ⅱ:光的旅程》每一篇靈界訊息的正文前方,都加上一小段精華摘要,便於讀者迅速掌握該篇的內容,也是筆者分類這一百多則靈界訊息的依據,此處的編排體例也和上一本書不太相同。當然,從第一部「源之道」至第四部「人間道」章首都還是附有導讀,這只是凡夫家庭與讀者分享心得的一個管道,如有理解內文或分類篇章不甚恰當之處,望請海涵。

無論如何,生命是一趟永恆的學習旅程,唯一不變的是要朝向正面改變,停滯不前的生命等同於死亡,時間的長短只是暫時性的幻象,正在經歷旅程的小小光體,我們每一刻都是待續的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nd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